2020年12月22日,在浙江省年度考古发现汇报会上,永嘉马鞍山龙泉窑遗址考古发掘从全省18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0年度浙江考古十大重要发现奖。
永嘉马鞍山窑址考古发掘是配合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杭温高铁而开展的考古发掘项目。受浙江省文物保护考古所委托,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市、县文物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永嘉县文物馆从4月中旬开始进场挖掘,经过半年多的野外考古发掘和初步整理,顺利完成任务,于12月下旬正式收工。本次揭露面积近230平方米,清理出龙窑1处(3条)、储泥池1个,清理产品废弃堆积1处,获得了数千件产品和窑具标本。
马鞍山窑址是瓯江下游北岸的一处元代龙泉窑遗址,位于永嘉县三江街道南岙村马鞍山东南山麓,西距诸永高速温州北收费站1.7公里。窑址北面约500米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坦头窑址。山南有罗溪河自东向西蜿蜒流过,汇入楠溪,交通便利,风光毓秀。马鞍山龙窑沿山坡而建,窑头朝南,前低后高,窑顶已坍塌,残存窑床及部分窑壁、窑尾。窑床前部因被现代坟叠压而未发掘,仅揭露中、后部。龙窑底部有连续使用形成的多个烧结面,后期修窑时仍沿用前段窑身,仅将窑尾缩短而形成渐次收缩三条窑尾。早期窑床最长,残长34.6米,宽2.1~2.3米。两侧窑壁用红砖错缝磊砌,尾部窑壁大量使用匣钵砌筑。前段窑壁保存差,残高0.2~0.6米,尾部保存较好,高0.5~1.5米。在窑床两侧分布多个窑门,门宽约0.5米。窑尾设有排烟室,排烟室由前后两排挡墙与两侧窑壁围合而成。宽同窑室,进深约0.2米。前排挡火墙下开8个烟火道,以便窑内烟气进入并从排烟室顶部排出。窑床中部东侧有作坊遗迹,残存圆坑状储泥池一个。池壁用匣钵围砌两圈,圜底以块石铺墁,内径1.1米,深1.3米。
窑址产品以日用器为主,器类包括盘,碗,盏、盅、洗,小口罐,高足杯、盖盒,炉等,圈足底部通常不作斜削处理。装饰纹样丰富,常见纹饰有莲花、菊花、葵花、梅花、兰花、卷草、双鱼、龟、杂宝、八卦、弦纹、棱线纹等。在碗、盘、盏等的外壁口部下方常见3~5道细弦纹,弦纹上等距离点缀多组短斜线装饰,略似五线谱,具有典型的元代特征。莲花、菊花也是本窑址最常用的题材,刻画、印花皆有,梅花则往往贴于盏底心。相对盘、高足杯底心严谨刻划的莲花纹,兰花的豪放更为走心。在盘的内底或盏的内壁、底刻划兰花,数片兰叶簇拥着花枝偏于左侧,花枝向右欹侧,花瓣肆意舒展绽放。章法巧妙,线条苍劲圆秀,张力饱满,让画面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力。兰花深受历代文人喜爱,兰花入瓷较晚且多见于彩绘,刻写兰花纹似不多见。装饰技法除刻划花外、印花、贴花、模制兼施。盖盒、小口罐均为模制。盖盒的盒盖与盒身分别模制。盖平顶上模印花卉,外缘及盒底外壁模印棱线纹,棱线上有密集的颗粒状或竹节状结节,模仿出血蛤贝壳瓦楞状的放射肋。血蛤是深受东南沿海人们喜爱的美食,肉质鲜嫩可口,据说有补血之功效。在盒的外缘点缀结节既显精致,又可防止手滑。让人想起老式蛤蜊油,顿生怀旧之情。这种细微处的设计极具匠心,成为本窑址的特色装饰。小口罐则自中腹拆成上下两段分别模制,再粘接成器,内壁常见指压旋痕。马鞍山窑址的窑具有匣钵、间隔具和支烧具三类。匣钵又分凹底和平底两型,间隔具有碟形垫托、钵形垫托、饼形垫托等多种,支具主要为直桶状匣钵。产品精细一类产品如部分盘、洗、盏等多见一匣一器单件装烧,普通盘类亦见一匣内多件叠烧。一些盘类外底出现刮釉涩圈,底部使用碟形垫托。部分碗、盅及盘内底刮釉,套烧炉、盒、小口罐等小件。
从产品器形及装饰风格等方面判断,窑址年代为元代中晚期。堆积中出的一件碗底残件上写有干支纪年“己□仲冬”,□内文字仅存小半笔画,初步观察为“未”字,元代己未年即延佑六年(1319),为元代中期。目前考古人员正联系科技保护专家,设法对该标本上的笔画痕迹进行OTC断层或X-ct扫描,以最终确定字迹。
龙泉窑在北宋时就开始对外输出。南宋时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特别是粉青、梅子青釉产品的创烧成功,龙泉瓷深受世人喜爱,国内外销量大增,龙泉窑业得以空前发展,迅速扩张到东泉东区以及温州的永嘉、泰顺、文成境内。13世纪后期,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元朝的建立,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龙泉青瓷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商品,因瓷器体沉且易碎,适合水运,温州的瓯江、飞云江成为当时最繁忙的贸易航道之一,温州港作为沿海重要港口也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温州古代造船业历史悠久,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南宋时两浙的造船业主要集中在杭州、明州(宁波)和温州。发达的造船业为温州港的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宋代知州杨蟠曾在《百咏永嘉》中赞叹温州“一片繁华海上头”。为了加强外贸管理,南宋初年温州设有市舶务,元早期设市舶司。虽然不久后(元至元三十年即1293年)即并入庆元(宁波),但元贞二年(1296)时周达观仍可从温州港开洋前往真腊(今柬埔寨),印证了元代温州港的重要地位。
马鞍山窑址若干产品均可在东南亚、西亚、日本等地以及沿海多地沉船打捞的器物上找到踪影。特别是印花小口罐,在马鞍山窑址中占比最大,这类小罐在东南亚等多地发现数量非常多,亦多见于太仓樊村泾元代仓储遗址、平潭大练岛沉船及韩国新安沉船中,而国内则少见出土,为典型的外销瓷品种。由此可见,马鞍山窑场产品除部分满足本地需要外,主要销外海外。1988年发现于洞头后垅港的龙泉瓷窖藏,出土元代龙泉瓷器50多件,当是等待装船的外销货物。作为元代龙泉窑外销的重要港口,温州港的繁华景象随着元朝统治的结束而陷于沉寂。明代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大幅萎缩,除泰顺个别窑场以外,温州境内以外销为导向的龙泉瓷窑场全面停烧。
马鞍山窑址是瓯江下游地区发掘的首座龙泉窑遗址,产品质量颇佳,并有自身特色,为研究龙泉青瓷生产与贸易提供了新鲜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