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里木盆地早志留世软骨鱼类的最新研究成果

图1:新疆柯坪—巴楚地区早志留世软骨鱼类四个新属:(1)塔克拉玛干鱼Taklamakanolepis,(2)铁力克瓦铁鱼Tielikewatielepis,(3)小海子鱼Xiaohaizilepis,(4)袁氏鱼Yuanolepis

新疆塔里木盆地早志留世软骨鱼类的最新研究成果

图2:新疆柯坪—巴楚地区早志留世软骨鱼类演化特征(1)及化石地点与含鱼层位的时空分布(2)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生命演化史中,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近60余年来,全球志留纪鱼类化石的连续发现已使我们能够将“鱼类时代”推前至志留纪。化石记录表明,志留纪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无颌类已相当繁盛,有颌类所有重要类群如盾皮鱼纲、棘鱼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等皆已出现并逐渐得到发展。志留纪鱼类化石不仅为探讨颌的起源、有颌类冠群的起源与早期分化等生命史中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提供了关键资料和实证,而且为探讨含鱼化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鱼类古动物地理学的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古鱼类学依据。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巴楚地区的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及依木干它乌组主要为一套浅海-滨海-陆相碎屑沉积,岩性较单一,厚度达1000m以上,颜色以红色为主,前人常称为红色岩系。自1988年报道该套红色岩系中含有中华棘鱼以来,大量盔甲鱼类与软骨鱼类的发现使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志留纪鱼化石产地之一。然而迄今描述报道该地区较多的志留纪鱼类多为地方性色彩较浓的盔甲鱼类,而对全球性广布且多样性丰富的软骨鱼类蒙古鱼类则鲜有研究报道。对塔里木地区4.3亿年前蒙古鱼类及中华棘鱼类开展深入的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志留纪的鱼类多样性,而且对于探讨软骨鱼类乃至早期有颌类的系统演化框架、中国志留纪含鱼地层的区域对比及古动物地理学的深入研究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在线发表了由朱敏研究员领导的中英合作团队新近完成的关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早志留世软骨鱼类的研究成果。

该项成果主要基于前期大量的化石材料积累,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电镜扫描及古组织学切片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深入研究了产自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巴楚地区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及依木干它乌组中大量的软骨鱼类鳞片及棘刺化石材料,详细描述了其中的8个属,包括4个新属(塔克拉玛干鱼、铁力克瓦铁鱼、小海子鱼及袁氏鱼,图1),并建立了1个新目——中华棘鱼目。深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其中塔克拉玛干鱼等7属均具有典型的蒙古鱼类鳞片特征——鳞片冠部具多列齿质单元(multiple odontode rows),而袁氏鱼则展示出早泥盆世一些基干软骨鱼类(如Seretolepis、Parexus等)的鳞片特点——鳞片冠部仅具单列齿质单元(single odontode row)(图2);中华棘鱼类的古组织学研究表明该类群应位于软骨鱼类的基干位置;新疆柯坪—巴楚地区大量志留纪软骨鱼类——蒙古鱼类及中华棘鱼类的发现丰富了志留纪软骨鱼类的多样性,并扩大了蒙古鱼类的古地理分布,蒙古鱼类及中华棘鱼类在华南志留系秀山组中也有发现与报道,则进一步证实了华南与塔里木两地在早志留世特列奇期具有密切的古地理联系、两地发育的志留纪地层及其时代可很好对比,在华南地区发育的早志留世张家界动物群的分布范围已扩展到新疆塔里木地区。

中科院古脊椎所赵文金研究员与曲靖师范学院Plamen S. Andreev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A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28589

标签:鱼类 软骨 化石 研究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