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扩建项目(门诊综合大楼基坑第一阶段)建设工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南侧,东邻盘福路、西邻人民路。项目用地面积2133平方米,由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建设。
该项目地处“广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配合项目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1年11月起对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勘探,发现唐宋时期文化遗存。在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后,于2022年6月正式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700平方米,清理汉至明清时期各类遗迹184处,包括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及水井、汉至南朝墓葬、唐至五代时期贝壳堆积灰沟、明清时期城壕护堤等遗存。出土陶水管、罐、器盖、执壶、碗、佛塔、瓦当、筒瓦、板瓦及光绪十一年捐款碑刻等文物336件(套)。
发掘区全景航拍图
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
整体为西南—东北向,平面呈长条形,口大底小,斜壁内收,底部较平。揭露长29.5米。沟内西南段埋置陶管道,残长11.2米,陶管道为圆形,每截长约0.55米、直径0.2米,两两扣接而成,表面饰绳纹。最尾的陶管道底部有圆形小孔。
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及陶管道
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及陶管道(局部)
西汉南越国时期水井
开口呈椭圆形,斜壁内收,平底。口部长1.3米、宽1.25米,底长0.84米、宽0.8米,残深2.8米。出土石砚、陶罐等。
西汉水井
西汉石砚
西汉陶罐
西汉陶器盖
西汉南越国时期墓葬3座
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两座墓有人骨遗骸,朽烂严重,葬式不详。M7墓底随葬陶器,可辨器形有钵、盒、罐、器盖、釜等。
西汉墓葬M7
西汉墓葬M7随葬陶器
西汉南越国时期灰坑
H49开口呈近半椭圆形,斜壁内收,底部较平。口部残长1.6米、残宽1.54米,底部残长0.5米、残宽0.45米,深1.2米。出土瓦当、陶瓿、三足盒、陶球、石器等。
西汉灰坑瓦片堆积
灰坑出土的筒瓦、板瓦残片
卷云纹瓦当
瓦当
南朝墓葬4座
M1保存较好。为长方形砖室墓。西南—东北向,通长3.24-3.26米、宽0.92-1.04米。墓室分为前后两部分,后室高于前室0.15米,后室底铺砖为“人”字形。墓壁单隅、错缝顺向平铺,以刀形砖起券,券顶已倒塌。墓内发现人骨一具,保存较差,为仰身直肢葬,葬具已腐朽。出土青釉杯3件、瓷碗1件。
南朝墓葬M1及随葬青釉杯
唐至五代时期贝壳堆积灰沟
揭露长23.4米、宽2.6-5.6米。东西向,西高东低,斜边向下内收,弧底。沟内中西部有大量白色圆形贝壳堆积,贝壳表面光滑,应经过人为加工,厚约0.1-0.3厘米。出土执壶、熏炉盖、陶佛塔、瓷碗、瓦当、筒瓦、板瓦等遗物。
晚唐五代时期贝壳堆积灰沟
明清时期城壕护堤
位于发掘区南部,由石护坡和埠头构成。石护坡分为两级:一级护坡位于北部,已揭露长度为25.5米,呈东西向。上部受到破坏,残余部分的石块大小不等、散乱分布;下部使用长条石块砌筑,南部侧立面修筑平齐。残高0.8-1.2米。二级护坡位于一级护坡南部以下,已揭露长度为20米,东西向。以石块顺砌,排布较整齐。
埠头位于石护坡以西,依护坡向南修筑。东西向,长条石板铺就,路面整体西高东低,呈斜坡状。埠头中部偏东处立1块募捐碑,初步推断为修建埠头时所设。
明清时期城壕护堤
清代埠头
清光绪十一年募捐碑刻及拓片
晚唐五代青釉瓷执壶
晚唐五代瓦当
晚唐五代青瓷熏炉盖
晚唐五代青釉佛塔模型
宋代褐彩花卉纹瓷执壶
宋代青白瓷粉盒
本次发掘的地点历史上一直处于广州城西北郊区,距离古代广州城中心(今北京路、中山四路一带)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本次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时代跨度大、延续性强、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南越国排水沟、水井是广州城西北郊首次发现的南越国时期建筑和生活遗存。考古发现的大量南朝、唐至五代的瓦、瓦当等建筑构件,表明附近有较高等级的建筑。大量的经过人工加工的贝壳堆积,在广州考古为首次发现,很可能与建筑有关。明清时期城壕护堤与历史文献相印证,进一步确认了明清广州城的西北界。本次考古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广州城市考古材料,对研究广州城市发展和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图文转自:“广州考古 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