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猿人头盖骨发现90周年:北京猿人生活的时间距今多少年丢失的化石在哪里?
据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30日电(上官云):1929年12月,北京周口店遗址出土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惊世界学术界。在此之前,虽也有疑似古人类化石发现,但人们无法认定这是人还是其他猿。上述发现,恰恰确立了“直立人”阶段的存在。
今年是北京猿人头盖骨发现90周年。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那些珍贵的化石在战火中丢失了,至今下落不明。
遗址中的惊人发现
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与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裴文中有着密切关系。
1928年,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与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在联合发掘周口店遗址。大学毕业没多久的裴文中,在当时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先生的推荐下加入其中,做些辅助性工作。
化石采掘是一项辛苦、枯燥的工作,虽然出土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但长时间不见让人为之兴奋的新材料,发掘者渐有“鸡肋”之感。主持发掘工作的杨钟键记道:“日日如此,自觉有些生厌,尤其每日要对付成百个工人,更为繁杂……好像成了工头一样。”
1929年12月份,杨钟键等人要去陕西考察,便指定裴文中主持遗址发掘工作。那时,天气冷、发掘成绩差,大家的情绪都不怎么高。裴文中很快收到一纸停工令,但他执意又坚持了两天。
12月2日下午,工人发现一个小洞,马上向裴文中报告。裴文中心里一动,在傍晚时分,吊着一颗绳子,亲自下到洞里去查看。耐心搜寻之下,借着微弱的烛光,他发现了一块头盖骨,半埋半露在洞穴的地面上。
这,就是后来震惊全世界的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
相貌独特的北京猿人
在周口店遗址的“猿人洞”里,还发现了头骨、体骨、牙齿等,总计发掘出40个左右的北京猿人个体。论及外貌,他们的头骨扁平,眉脊粗壮,没有现代人这样凸起的下颌。
“研究表明,这些北京猿人的脑量约1088毫升,介于现代人跟黑猩猩之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虽然北京猿人的相貌看上去比较原始,但下肢骨跟现代人差不多。女性身高约为一米五六左右,男性会更高一点。
高星强调,北京猿人是大概在距今30万到80万年之间,生活在周口店乃至华北地区的一些季节性迁徙移动的人群,在演化阶段上称为“直立人”。
2009年,高星主持的一个团队开始对周口店遗址进行新一轮的发掘,发现了当时人类原地用火时用石头围挡起来形成火塘的结构。同时还发现了一些原地埋藏的烧骨、烧石、灰烬,一些石灰岩块因为长期的高温烧烤已经变成石灰。
结合其他一些证据,高星和他的团队得出结论:北京猿人能够制作使用工具,其中有复杂的工具,还能够有控制地用火,是很聪明的一个群体。
在今天,学界把北京猿人通称为“直立人北京种”。当年,他们也并不总是在洞穴里呆着,只有少部分北京猿人在洞穴中生活过,留下了今天人们发掘、研究的化石。
这些化石为何那么珍贵?
对远古人类的研究,在今天都是偏冷门的学科。可为什么在当年,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会引发如此大的轰动呢?
“北京猿人化石的发现,表明了‘直立人’这个阶段的存在,在当时也把人类历史推到五十多万年前,这是个巨大的飞跃。”高星解释道。
另外,通过研究化石,人们发现北京猿人的头骨和肢骨发育不同步,这也证明了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四肢因为行走、制作工作等进化较快,根据上述特征,人们才明白,原以为以头骨代表的原始人类和以肢骨为代表的进步人类是两个类型,实际上是“一类人”。
高星补充道,在北京猿人化石被发现前,更早时期的人类化石已经被发现了,比如爪哇人,但在认定上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最后,通过将北京猿人化石与之比较,爪哇人被了列入“人类”之中,又把人类历史向前推了一百多万年。
化石下落之谜
然而,如此珍贵的化石,却因为战乱下落不明。“在卢沟桥事变后,周口店遗址发掘被迫中断了。”高星说。
为了躲避战乱,当时的国民政府委托美国人,把化石运到美国加以保存,但据记载,当时那些化石被装进两个大箱子、送到美国领事馆,然后转交给美国海军陆战队,之后,箱子失踪了。
“据说携带着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化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乘火车走到秦皇岛时,正赶上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成了日本人的俘虏,行李和人分开了。等他们再次得到行李时,很多物品都丢失了,包括北京猿人的化石。”高星叙述道。
高星说,当时日本人处心积虑,为得到北京猿人化石做了很多尝试,甚至把裴文中拘禁起来,想知道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下落。
此事最终成了一个谜团。学术界有人推测,化石被日本人得到,运到日本藏匿起来;也有人认为,化石在战乱中被遗弃在某个地方,也许就在秦皇岛,或者在天津。最糟糕的一种观点,是认为化石早已毁于战火。
1949年9月27日,中断了12年的周口店遗址发掘工作重新开始。1966年5月,遗址中发现了两块头骨化石断片,来自一位50多岁的男性北京猿人,经过与此前出土断片拼合,成为目前仅存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标本。
对1929年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等化石,高星和其他一些学者,曾利用去日本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寻觅化石的蛛丝马迹,可惜毫无结果。在国内也一无所获。
但他说,那些化石是一个心结,只要有1%的希望还在世,我们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寻找,“周口店遗址也不是一个仅供人们凭吊的遗产地,它还是一个科研基地,仍然充满学术的活力,我们还在对它进行发掘和研究。”
相关报道:北京猿人头盖骨出土90周年不断丰富史前文化遗产
据中国青年报:1929年,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被发掘出土;1961年,周口店遗址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遗址博物馆新馆、考古遗址公园的对外开放,周口店遗址承担着科研、科普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任务。
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市房山县龙骨山上的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这是上世纪世界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人类的历史被推前至50多万年前(后续的测年表明北京猿人最早者为距今80万年左右),并据此确立了人类演化史上十分重要的直立人阶段,成为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90年间,周口店遗址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记录:代表40余个体的北京猿人化石被逐一发现,数十万件石制品被发掘出土,早期人类有控制用火的证据被收集论证,大量与古人类生存相关的动物化石被采集,26处有学术价值的遗址点被发现和发掘……通过大量研究成果,东亚古人类从直立人经早期智人直至晚期智人的近80万年的体质演化和文化发展框架得以搭建,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生态变化和人与环境耦合演化的信息得以提取。当初为发掘和研究该遗址而草创的新生代研究室也发展为蜚声学坛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数代学者为构建人类演化的历史版图、追溯东亚人类的源头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1年,周口店遗址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着遗址博物馆新馆、考古遗址公园的对外开放,周口店遗址承担着科研、科普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任务。
提取论证北京猿人用火证据
周口店遗址曾被公认为保存古人类最早的有控制用火的证据,但这样的结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曾受到质疑。2009年至2016年期间,新的科学考古发掘在周口店遗址最核心的部位第1地点西侧堆积体上部展开,其中一项重大收获是对北京猿人用火证据的提取论证。考古人员从上文化层(第4层)提取到四个方面、毋庸置疑的原地用火证据。
发掘揭露出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或火塘,其中一处火塘残存围石圈筑结构。火塘内的沉积物呈现异常的红色,其间夹杂着灰黑色疑似灰烬的物质。科技分析显示这些部位集中分布着高含量的植硅体、钾元素等燃烧产物和超出常规的磁化率信号和红度,确定被长时间使用过。
发掘出多件内外皆呈黑或灰褐色、科技分析证明是被烧过的动物骨骼。这些烧骨与石制品、火塘等文化遗存出现在同一层面上相距很近的位置,具有清晰的共生关系。
发掘显示高温受热的灰岩变成石灰。研究证实,将石灰石变成石灰的过程,非偶尔发生的野火所能为,这些石灰岩块和颗粒不等的石灰粉末堆积在一起,显系原生并就地埋藏,可以排除从洞外被水带入的可能性。
课题组进行了系统的野外沉积样品采集和磁化率、色度测量分析,结果显示,被认定为用火部位的沉积物的磁化率、红度显著异常。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的特征进一步揭示具有高磁化率值的区域应该经历了700℃以上高温的持续燃烧加热,这是自然火难以达到的温度,说明这些区域确实发生过长时间集中原地用火。
上述发现与分析结果提供了北京猿人遗址上文化层发生过有控制的原地用火的坚实证据。
通过田野考察、发掘寻找新的遗址和材料,是古人类学和考古学取得科学发现和创新突破的关键环节。科学家通过对周口店遗址核心区域龙骨山的系统勘探,在山体西坡发现两处异常区,钻探证明是尚未出露的洞穴,洞内充填着土状堆积。这意味着周口店遗址的核心部位还埋藏着尚未被发现、有可能蕴藏重要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的洞穴,周口店遗址未来取得重大发现和研究突破的前景可期。
助力东亚古人类研究
2003年,在周口店遗址区的一个田园洞内,一具古人类的遗骸被发掘出土。这具遗骸包含了下颌骨和体骨的大部分骨骼,属于4万年前生活在该地区的一个早期人类个体。该化石的发现,为周口店遗址的学术历史带来新惊喜,对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珍贵材料。
对化石形态的观测研究表明,田园洞人属于早期现代人,骨骼上现代人类的体质特征已经充分显现,但尚保留一定的古老特征。这些特征在以北京猿人为代表的东亚古人群身上可以追溯到根基。这为东亚现代人至少部分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假说增添了新的支持证据。
围绕田园洞人更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对其遗传密码的破译。考古学家、遗传学家从田园洞人的骨骼上成功提取到线粒体DNA和核DNA。测序比对的结果表明,田园洞人是一个古东亚人个体,携带着早期现代人的基因,与当今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但当时亚洲人群存在着多样性,该个体并不是现代东亚人的直接祖先。此个体同时又与一个比利时3.5万年前的古人有遗传联系,进一步说明人类演化、遗传、迁徙和基因交流的复杂性。
北京猿人曾被公认是东亚人类的祖先。但在有关现代人类起源新的理论思潮中,北京猿人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人类演化的旁支,没有对现代人类做出遗传贡献。
针对这一重大学术问题,学者们重新对北京猿人的化石开展研究,以期解开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关系的谜团。学者认为,北京猿人不是一个个体,也不是一个家族。目前发现的40个左右的北京猿人个体并非出自一个层位、一个部位,他们彼此间可能并没有直接关联。他们是不同时期生活在周口店乃至华北地区的直立人群体的代表,死后骨骼成为化石,被考古学家发现和研究。那一时期应该有不同的直立人群体在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移动,生存繁衍,周口店洞穴只是其中少数群体临时的家园。
如果将北京猿人理解成80万—20万年前生活在周口店乃至华北地区不同的直立人人群的代表,那么,对北京猿人是我们祖先的论断就不可轻易否定。古人类学研究表明,东亚的直立人、早期智人和现代人的演化是连续的,在体质特征上一脉相承。从考古学的角度也支持这样的结论,中国乃至东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是承前启后、连续稳定发展的。
代代遗传、基因交流和环境适应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着人类,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对以北京猿人为代表的东亚古人类演化得出新的认识。
展示世界文化遗产和考古科研的风貌
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如何认识当代社会,如何选择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通过周口店早期人类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展示,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人类起源、演进的历程,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
在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周口店遗址的重要性不断被世界认识、认同,堪称一座考古科研工作的丰碑。今天,当我们提到周口店、北京猿人时,会自然联想到安特生、葛利普、步达生、魏敦瑞、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等一批著名学者,还有中国第一个现代科学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的组织者翁文灏、丁文江。在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山,沿着石阶和木道拾级而上,就可以祭奠这些安睡在“科学家纪念园”中的学者。
今天,周口店遗址正以崭新风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新建的遗址博物馆以别致的石器造型示人,旋回延伸的展厅以现代科技手段向人们介绍遗址发现、发掘和研究的历史,讲述、展示着古人生存演化的故事和场景;猿人洞(第1地点)保护大棚中,发掘残留的遗址原生堆积及其中可能被埋藏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得到庇护,不再受暴雨、狂风、冰雪、日晒的侵扰,珍贵的遗址本体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监测。
历经数载建设的“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净化、美化了遗址区的环境,完善了研学游的服务设施,参观者可以在宜人的环境中到各个地点探访远古家园、撷取历史片段,也可以在“科普体验馆”中做渔猎、采摘的游戏,还可以在模拟发掘场体验考古发掘的辛苦与快乐,在愉悦的心境中观赏春天的梨花、夏日的瀑布、秋天的红叶、冬季的白雪……
周口店遗址记录着东方人类起源、演化筚路蓝缕的历程,铭刻着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与古环境学等学科在我国诞生、成长、壮大的足迹。未来,更多破译人类历史的钥匙还埋藏在类似周口店这样的古人类遗址地下,等待我们不断寻找、发掘和解读。(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