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蓝田发现500万到800万年前“史前巨兽”化石

陕西蓝田发现500万到800万年前“史前巨兽”化石

陕西蓝田发现500万到800万年前“史前巨兽”化石

陕西蓝田发现500万到800万年前“史前巨兽”化石

据西安网(全媒体记者霍蕴熙何磊):近日,陕西自然然博物馆朱伟副馆长带领研究部的技术人员和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矿产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处处长朱兴国带领处里同事,邀请李永项教授前往蓝田西部的汤峪河察看,在河道发现有残碎的哺乳动物化石,有犀牛颌骨、鹿角、三趾马牙齿等,根据地层推测,初步判定为中新世晚期,比2012年博物馆在焦岱镇发现的化石年代稍晚一些。

在研究人员去蓝田的路上,元君庙村李伟超给博物馆打来电话说是在河道内也发现了化石。下午相关人员驱车赶往现场,发现在灞河河道内也有一些露头的骨骼化石,疑似羚羊角、鹿角、犀牛的下颌骨等哺乳动物化石,从地层来看初步判定为中新世晚期,比焦岱镇发现化石的年代早些。这两处化石的发现丰富了蓝田地区哺乳动物化石的种类,为研究物种的演化提供化石材料,同时化石的发现为研究蓝田地区古环境、古气候提供实物资料。

相关报道:蓝田发现500万到800万年前“史前巨兽”化石

据西安晚报(郭旭采):近日,蓝田县汤峪镇的一些村民在汤峪河附近发现了“史前巨兽”的骨骼化石,河道里露出的部分牙齿化石,比大拇指还要粗。经陕西自然博物馆和西北大学的专家现场勘察核实后,初步鉴定为犀牛、羚羊、三趾马等古生物化石,距今约500万到800万年。这些化石对恢复古生物的原型、了解哺乳动物的进化和西安地域气候的演变过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次共发现两处古生物化石犀牛下颌骨保存较完整

“24日我们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前往村民发现化石的蓝田县汤峪镇,在路上,蓝田小伙李伟超又给我们打电话,称也发现了大型动物的牙齿化石。”陕西自然博物馆研究部部长李银华回忆道,“他将发现的牙齿化石拍照发给我,我一眼就认出这是犀牛牙齿化石,于是又去了李伟超发现化石的普化镇。”

李银华指着当天勘察现场的照片告诉记者,红色河床上露出的白色部分就是化石。目前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中,有犀牛、鹿、羚羊和三趾马等哺乳动物的部分牙齿、肢骨化石,其中有一块犀牛下颌骨化石保存得较为完好,这也是自2012年以后,在我市发现的最完整犀牛下颌骨化石。牙齿化石是化石中研究价值比较高的部分,通过对牙齿的大小、磨损程度、残留物等特征,可以推测出生物的体型以及部分生活习性。

生活在热带的犀牛为什么会出现在西安地区?

如今大多生活在热带的犀牛为什么会出现在西安地区?李银华告诉记者,远古时期的气候与现代大有不同,根据出土的古动植物化石等,可以推测在远古时期,西安地区曾为热带或亚热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水源充足,很适宜大型动物在此地生存。因此,在西安出现热带的动物也不足为奇。

据悉,本次发掘到的犀牛等化石,是继2012年蓝田发现此类标本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2012年发现的犀牛化石距今约800万到1000万年前,而本次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我们初步推测比2012年发现的化石年代要晚一些,距今约500万到800万年前,更精确的年代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李银华补充道,“如果能够确定较为精确的年代,可以填补我们在这一段时期古生物方面的研究空白,通过对犀牛、羚羊、三趾马等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以及地域气候演变过程等。”

在陕西自然博物馆,记者看到馆中陈列着2012年在蓝田发现的部分古生物化石。据悉,这次采集的化石标本也将收藏于陕西自然博物馆,供科研使用。“在分离、修复完成后,我们会向公众展示这些古生物化石,供大家参观学习。”李银华说。

深埋在地底的化石为何会显露出来呢?

化石大都深埋在地底,为何会显露出来呢?李银华表示,远古时期,地壳运动使得生物被深埋地底,又经过多次地壳变化、河床迁移、河水冲刷河床,化石就极有可能颠覆位置“重见天日”了,这次在汤峪河和灞河附近发现古生物化石,就与近期的连阴雨以及河流冲刷有关。

“周边可能还有更多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生物化石,我们希望能发现更多更完整的化石,为今后的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对于此次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生物化石,李银华显得十分欣喜。目前,陕西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在周边做进一步勘察。

相关链接

发现古生物化石应立即向自然资源部门报告

如果发现古生物化石,应该向哪个部门反映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王雨明确告诉记者,单位和个人在生产、建设等活动中发现古生物化石的,应当保护好现场,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现在大家对于古生物化石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了,正是因为现场保护得较好并且及时进行报告,古生物化石没有遭到什么破坏。”王雨说,“收到群众反映的线索后,我们很快邀请到了陕西自然博物馆副馆长朱伟和西北大学李永项教授等专家赴蓝田县进行勘察核实,为保护化石不被破坏,立即组织进行了初步发掘。”

相关报道:蓝田河道现稀有犀牛骨化石年代初步判断在几百万年前

据华商报(魏光敬):9月24日,蓝田县汤峪河道发现犀牛下颌骨等古生物化石,经鉴定,这些化石非常稀有,年代初步判断在几百万年前,对进一步研究陕西生态变化有重大积极作用。

蓝田村民河道发现古生物化石

9月24日,西安市自然规划局矿管处接到蓝田县局和群众上报线索后,联系专家赶赴蓝田县汤峪镇尖角村和普化镇元君庙村进行勘察核实,现场初步鉴定为犀牛下颌骨等古生物化石,为保护化石不被破坏,立即组织进行初步发掘。

9月26日,华商报记者在西北大学地质学院采访了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李永项教授。

李永项介绍,9月24日,陕西自然博物馆李银华教授打电话称,蓝田县发现化石了,通过传来的图片,可以清楚地看见是动物的下牙。最早发现这些古生物化石的是当地村民,他们发现后立即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由当地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上报,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矿管处立即与陕西自然博物馆取得联系,组织多人来到蓝田县尖角村附近汤峪河道。现场看到,水流冲刷河床基岩出露,其中含有一些古动物骨骼。

尖角村位于蓝田县西环山公路以南的汤峪河边,距上一次发现化石的地点(环山公路以北)不远,两个地点都在汤峪河道,这一次是朝上游不远,但河床明显下切,层位也许稍高一点,都是含砂砾红色泥岩,其中可看到残破的小型食草类颌骨带牙齿或是鹿或是羚羊的。

由于挖沙以及近日大雨,红色的河床大面积显露出来,有不少漂亮的冲蚀地貌。同前面汤峪河道一样,裸露的河床里可见一些残破的哺乳动物骨骼夹在其中。只是这里的岩层含沙量明显增高,为红色沙土,夹砂砾石层。化石点向东远处可见公王岭猿人遗址,这里其实就在水子沟西侧的桐花沟口的灞河河道。河道所露出的地层就是著名的公王岭猿人剖面下部的灞河组地层,为棕黄色砂质泥岩,以前的记录曾有三趾马化石发现。

专家称此次发现对研究陕西生态变化有重大积极作用

砂土受潮以后硬度大为降低,挖掘起来难度相对较小,因此,李永项觉得那个被初步鉴定为犀牛下颌骨且相对较完整的化石应该可以取下带回。由于露出的化石被风吹日晒、流水冲刷,如不及时取回,很快就会风化流失,若当晚不能完成发掘,很可能第二天再来时就已经不存在了。由于化石紧邻水边,又怕化石损坏,就去买了几床棉被来包裹,当晚8时许终于将它搬上了汽车。

9月26日,华商报记者联系了陕西自然博物馆的李银华教授,她介绍,化石带回来后,还要进行固定、拼接后才进一步化验研究,等化验结果出来后,将对社会公布。李永项介绍,此次在蓝田发现的犀牛化石,意义重大,发现对于研究陕西生态变化有重大积极作用。

专家解析

大型食草类动物的出现说明蓝田或陕西大部曾草木茂盛

蓝田县汤峪河道发现犀牛下颌骨等古生物化石的消息立即引起社会关注。特别是蓝田作为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竟然存在过犀牛这种大型食草类动物,一时间引起广泛好奇。

华商报:蓝田发现犀牛下颌骨等古生物化石说明什么?

李永项:说明当年的整个蓝田或陕西大部分地区可能草木茂盛、水体较多,因为在关中、陕北都发现过类似的动物化石。这种大型食草类动物的出现,必然需要大量的植物,两者缺一不可。

华商报:这些大型食草类动物化石为什么在河边?是否饮水时突然死亡?

李永项:这个化石与现在的河道基本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它们的年代差别太大,也就是说化石动物生活的时代很早,大约在5百多万年以前,在地质学上叫做中新世的时代,而这个河道形成很晚,是在几百万年以后的事。只是现在河里流水把深埋在地层里的动物化石冲刷出来了,被大家看见了。

华商报:这些物种化石存在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李永项:过去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以前,这里是什么环境、什么气候,生活着什么生物,怎么才能知道?化石就是最好的证据,有了这些化石证据,今天的我们就可以比较肯定有把握地做出合理的推断。在几百万年以前,蓝田或者关中地区,这里曾经生活过犀牛,有它的骨头作证,它们大概生活在一个植物茂盛、水体较多的自然环境,这就是它的重要意义。化石越多,考证起来越精细,对过去的了解就越清楚,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化石被发现。

华商报:此次化石发现,还有什么积极作用?

李永项: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曾经生活过的动物的遗体或者遗迹,也就是说在很久以前它们曾生活在这里,他们死亡以后骨头被深埋在地下,经受一系列的地质作用,原来的皮肉等有机质都消失了,只剩下坚硬的被石化了的骨骼形态保存下来。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这些深埋在地层里边的化石被暴露出来,被人看到并且被辨认出来是化石(如果不认识,也可能会将它误认为破石头)。所以说,此次化石的发现,对于地质还有其他方面同样有积极作用。

标签:化石 发现 蓝田 犀牛 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