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始,为配合宁波市北仑区黄山路西延(富春江路-小浃江路)工程(隧道段)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位于北仑小港街道王家溪口村南侧的平风岭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00平方米,清理汉代龙窑1座,出土数件陶器、原始瓷器及数量丰富的窑具。
发现的龙窑建造在较为陡峭的山坡上,下为基岩风化层。现存窑址斜长11.85米、内宽3.1~3.8米;窑首坡度25°;窑尾处有一平台;中部坡度达31~34°,远超同时期其他窑址,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建造特点和较为特殊的结构特征。
由于隧道段工程修筑排水渠时破坏,该窑窑首部分已不存,其他部分保存较好,尚可见窑床、窑墙、窑尾挡火墙、烟道等结构。窑床为修整后的坡面,下有0.2米厚的红烧土,上有器物残片和横向、纵向摆放较为整齐的窑具;窑床上有纵向排列的三个浅坑,平面均呈椭圆形,最大径0.2~0.4米、深约0.2米,性质不明。窑墙为泥土烧结而成的红烧土,残高0.1~04米,厚约0.2米。窑尾有一道东西向红烧土挡火墙,为废弃窑具和泥土垒砌而成,残高0.5米、宽约0.4~0.55米。烟道共发现4个,均略低于窑床面,宽约0.2~0.33米。其中1号烟道由倾斜放置的双足窑具堵塞,起到有效控制窑内温度的作用;2号、3号烟道内填塞有红烧土块,应为烧造陶器时临时填塞;4号烟道呈浅槽状,深约0.8米。从烟道结构看,窑尾的1~3号烟道填堵方式体现了工匠为控制窑温、更好烧造器物所做的尝试。
出土遗物中窑具占绝大多数,形制见有双足窑具、垫饼和桶形支具三种:双足窑具大小不一,系简易捏制的饼状窑具下附两足,可依窑床地势放置作为支具;垫饼呈圆形,形制较为规整,直径0.1~0.35米、厚约0.1米;桶形支具形制规整,两头大,腰部略有收束,两端有较宽的平沿,中空、器壁较厚,烧造器物时应为铺细土垫平后放置。器物仅见红陶罐和原始瓷罍两种,均为碎片,应为窑址垮塌压毁或出窑时遗弃的残次品。其中红陶罐多为轮制而成,带双耳,器壁较薄;原始瓷罍为灰陶胎外施浅绿色釉,未全身施釉,釉层较薄,腹部有戳印的菱形纹。
根据窑址结构和出土遗物初步判断,平风岭窑址的使用年代应为汉代,可能属于陶瓷合烧窑,以烧制陶器为主,兼烧原始瓷器。它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宁波地区早期龙窑结构演变和陶瓷合烧工艺等等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新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