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陶罐摆放出的北斗九星图案(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据科技日报(乔地):发现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作为双槐树遗址考古领队最得意的成果。近日,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河洛古国”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发布会上,顾万发对此解释称,遗址的9个陶罐和1头麋鹿,按照一定的规则埋在房屋下面。房屋的主人每天就像骑在麋鹿身上,向诸部落氏族宣示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这9个陶罐印证了古书上关于北斗九星的记录,为破解九星中两颗星的消失之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参考。
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人们在夜晚通过看北斗九星来辨别方向。作为我国古代天文观测的重要成就,先民们不但借助北斗九星进行定位,从事历法活动,还赋予了其深刻的文化含义,比如称令人景仰之人为“泰山北斗”。
但先秦文献中曾称“北斗九星,七见(现)二隐”。有人认为那是两颗死亡消失的恒星,有人则认为是古人划分星象不严谨,将两颗不相干的星星划了进来。也有专家称,其实是由于岁差或观察地的原因,其中两颗星比较暗,肉眼不易看到,导致七现二隐。
5300年前先民已开始观测“北斗”天象
北斗九星天文遗迹在双槐树“河洛古国”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而重要。“河洛古国”的中心居址区已有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居住者非同一般。就是在那里,顾万发和考古人员发现了4排大型房址,其中最大的一个房址面积达220平方米。摆成北斗星形状的9个陶罐,就是在这所房子前面的门廊里发现的。
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的麋鹿骨架。麋鹿在古人眼里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大部分鹿类在夏天脱角,只有麋鹿在冬至脱角,所以古人把麋鹿脱角视为吉祥的象征,并把麋鹿与一年最重要的节气冬至关联。
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在发布会上表示,双槐树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的内涵,尤其是北斗九星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信仰,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至此。
其实,这并非第一次在考古中发现北斗九星。去年,顾万发及其团队在青台遗址也发现了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这被认为是国内考古发掘出的最早的北斗九星遗迹。
青台遗址位于河南荥阳,与位于河南巩义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同在现在的郑州市辖区,相距不足百公里,而且同属于时代近似的文化遗存。在青台遗址内一处约为4000平方米的类似于祭祀的广场上,发现了9个由陶罐排列成的类似于北斗星形状的遗迹。后经国内权威科研单位30多位天文学家、天文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论证,认为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为天文遗迹无疑。
更加有意思的是,两处遗址发掘出的北斗九星陶罐,按七星形状排列的陶罐都较大,在七星的东北和西南两个方位则是两个较小的罐子,正好对应天上的九星形状。这表明,早在5300多年前,先民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的观测利用就已非常精确,也印证了古书上关于北斗九星的记录,这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先民所掌握的天文知识与观测技术,也为破解九星中两颗星的消失之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参考。
北斗九星中的一颗可能为景星
专家认为,双槐树遗址和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遗迹,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北斗九星天文遗迹的发现,表明53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其中一颗如今已看不到的星,专家推测可能是景星,即超新星。《河图》记载:“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也就是说,在北斗附近出现景星的时候是黄帝治理天下的繁盛时代。这9个陶罐,有可能记录了一次超新星爆发,目前相关研究还在进行中。如果情况属实,这将是对世界天文学史的巨大贡献。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两处北斗九星斗柄的指向,都正好与冬至日出方向吻合。顾万发说,冬至对于古人的意义重大,古人一般都会选择在这一天进行祭天活动。这就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中原先民已经有了天文、人文、地文合一的初步文化观念,并且也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团结、向心、中和的礼制核心早已出现并有确切的科学来源。参照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6500年前的北斗和东西方星象拟物的考古学发现,专家推测,这一思想在5000多年前的时候已不只是雏形,而是相对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