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想知道猝死到底有什么预兆,仿佛知道了就可以缩在生的拐角瞥见死神镰刀的反光,然后悄悄溜走,躲过死亡的收割。但数据却很无情:61.3%的猝死毫无预料地发生在症状出现后的1小时内,10.9%的发生在1-2h内,20.4%的发生在睡梦中,还有7.4%的无法弄清到底什么时候发生的。

容易诱发猝死的因素有哪些

猝死的诱发因素

猝死发生前的诱发因素主要有情绪激动(25.66%)、劳累(24.53%)、血容量改变(8.95%)、饮酒、过饱等。这里大家除了血容量改变之外都能明白。(血容量其实就是全身在好好工作的循环中的血的量,包括了血细胞和血浆,正常情况下相当于人体重的7%-8%。但是在某些疾病状态下血细胞量增加、或者甲亢、或者充血性心衰时血容量会增加,在大量失血、或者烧伤、脱水时会出现血容量减少。)

猝死新闻描述中出现的「加班到凌晨」、「熬夜录制节目」等字眼,这么常见又刺眼。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爆肝的时刻,都有胸口憋着一股闷气无处排解的时刻,都有可能会有人跟你说“稿快点”。也许你们也想知道,为什么猝死好像总是发生在熬夜、加班之后呢?

这是因为心血管系统有两套神经体系相互配合调节心跳和血压,一是抑制心脏活动的心迷走神经,二是使心脏兴奋的交感神经。愤怒、高兴、惊吓、压力过大会引起机体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这是一种由肾上腺产生的一类应激拟交感「斗或逃」(Fight or Flight)激素,负责刺激使心脏兴奋的交感神经。遇到危险时增加的儿茶酚胺收缩小动脉小静脉,暂时减少皮肤、腹腔脏器的血供,增加心脏冠脉供血,提高心肌收缩力,升高血压,适应身体的需求。但过量的儿茶酚胺往往会造成血压急剧升高、冠脉小分支闭塞,造成心肌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有一种疾病叫心碎综合征,部分原因就是压力或情绪波动引起的儿茶酚胺大量释放造成心肌损害和微梗死,患者发病前往往有强烈的情绪波动(如爱人意外死亡、离婚、家庭经济意外)或身体应激(如车祸、大手术、ICU急救)等经历。

情绪的力量不容小觑。而当劳累和压力成为生活中的常量,疾病的发生也就无可避免。

标签:发生 猝死 容量 增加 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