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发现一处,西汉时期大型墓地。出土了80多件精美的汉代铜镜,这些铜镜保存良好,纹饰清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铜镜是什么

新发现的大堡子墓地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高庄镇。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共清理墓葬400多座,出土了陶器、铜器、玉器、铁器等各类遗物2000多件组,其中包括80多件精美的汉代铜镜。

大堡子墓地目前出土有80余枚铜镜,这批铜镜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有22厘米,最小的直径是在7厘米左右。纹饰有星云纹、云雷纹、草叶纹和“常乐未央”“家常富贵”“长毋相忘”等。其中一枚镜子叫做“四乳铭文镜”,我们这样地旋读是“家常富贵”,这样的寓意非常吉祥。

考古人员发现,这些墓葬规划有序,等级差异明显。出土的随葬品显示出了明确的时代特征。小型墓葬中只有少量的陶器和铜镜,而大型墓葬中的随葬品除了铜镜之外还有彩绘陶器、玉器、青铜容器等。

考古人员发现,这些铜镜中有的保存特别好,经过清理修复之后,仍然光可鉴人。

新出土的大量铜镜也为研究关中地区汉代尤其是西汉早中期的物质文化,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实物材料。

事实上,随着冶炼等化工技术的进步,古代铜镜在后期添加了锡合金成分,镜面的富锡层氧化后,在青铜表面产生极薄的一层氧化锡透明薄膜,这种稳定致密的薄膜称为“水银沁”、“水银包浆”,只要膜不被破坏,埋藏一、两千年,镜面也不会朽蚀,体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古语中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现代镜子是19世纪德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古代比如青铜器时代,铁镜铜镜较为普遍,也就是正面抛光做镜面,背面刻花纹、铭文等。

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出现,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

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标签:铜镜 古代 考古 出土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