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矛盾,粮食安全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3年林甸粮库的失火,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古代同样重视粮仓的建设,粮仓在当时扮演什么角色?具体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呢?

粮仓的建立

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必须从粮仓的建立入手,这样才能得到系统全面的答案。粮仓出现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礼记·王制》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说明至少在周朝就有粮仓了。

1970年,洛阳发现了战国中晚期粮仓遗址,共探明粮窖74座,呈现东西成行、南北成列的布局。粮窖口大底小,深约十米,窖底有青膏泥、木板和谷糠等遗迹,具有很好的防潮作用。窖顶高出地面,顶上覆瓦。洛阳战国粮仓的发现,说明古代对粮食储藏相当的重视。

中国古代粮仓的发展

隋唐粮仓的得失

大力兴修粮仓的统治者,首推隋炀帝杨广。大业二年(606年),他下令在河南郑州巩义东南修建洛口仓。此地紧邻黄河,丘陵密布,土质干燥坚硬,江浙出产的大米经大运河运抵洛口仓,再沿洛水逆流而上,供给洛阳,或者逆行黄河,直抵长安。

优越的水陆条件,使洛口仓在此后的11年间,“筑仓城,周回二十馀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置监官并镇兵千人”,“积天下之粟”,当时洛口仓的容量达到2400万石,折合近30亿斤,是隋朝建立的最大粮仓。

尽管洛口仓规模巨大,但是唐朝统治者对此并不满意。唐太宗李世民吸取了隋朝城外建仓而城内无粮的教训,决心扩建洛阳城北的含嘉仓,这个始建于605年的粮仓,扩建后,东西宽600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达到了43万平方米,共有仓窖287座,历经隋、唐、北宋三朝,使用期限超过五百年。

含嘉仓的储粮技术,科学合理,令人震惊。它的粮窖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点,这么做有利于防潮。在挖窖过程中,窖壁用火烘干,然后采取草木灰、木板、席、糠、席等五层防潮、保温、保鲜措施。

“席子夹糠”储粮法的好处在于粮食粮食不易发热、发芽、腐烂。人们还在粮窖的封土上种树苗,如果树苗枯黄,表明窖粮发热、发芽了。不仅如此,含嘉仓的管理制度也极为严格,《旧唐书》记载:“凡凿窖置屋,皆铭砖为庾斛之数,与其年月日,受领粟官吏姓名。”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也确实发现了“铭砖”,与史籍的记载完全相符。

《新唐书·食货志》对含嘉仓存粮有着明确的记录:“干燥之地,粟可存九年,米五年,潮温之地,粟存五年,米存三年。”考古人员在160号窖发现的粮食,经过1300多年,仍然保留着52%的有机质。考古人员从木板缝隙中取出的谷粒,居然在第二天发芽了,足以证明含嘉仓的粮食保鲜技术相当过硬。

含嘉仓的扩建和运营,使洛阳“帑藏积累,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衍”,而长安“府库及仓,庶事实缺,皆籍洛京传输”,洛阳实际上成为唐朝最重要的粮食集散中心。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唐朝全国主要粮仓的总储量有1265万多石,其中含嘉仓就有583万多石,占总储量的近一半,因此,含嘉仓赢得了“天下第一粮仓”的美称。

民办粮仓的兴起

与“国有”的含嘉仓不同,民办的“义仓”也别具特色。义仓是本着藏粮于民的理念兴建的,仓粮来自于乡民的自愿捐献,日常管理由威望高、声誉好的乡民轮流管理。遇到灾荒,义仓就近赈济,方便快捷。

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的丰图义仓,座落于陕西渭南大荔县朝邑镇仰圣堡村内,共有58座仓廒,能蓄粮5220吨。由于采用地上储粮方式,丰图义仓对排水和防火的要求格外严苛。粮仓划分12个排水区,经水管沟通后,水集中至中间低、四周高的广场,再排出仓外。

在防火方面,粮仓靠近黄河,内有水池,保证了充足的水源。仓体由能耐900℃高温的黏土砖砌成,仓室内部采取小室多仓的分隔蓄粮方式,仓房之间有厚实的墙体相隔,一旦失火,便于控制火情,防止火势扩大。地面的导水墙也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避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局面发生。

粮仓的角色转换

粮仓的基本功能是保证日常粮食供应,以及在丰年收蓄粮食以备灾荒,事实证明,粮仓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东汉元康年间,宣帝刘病已开创了“孝宣中兴”。粮食供大于求,谷价跌至每石五钱。大司农耿寿昌上疏,提议:“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合贵时减其贾而粜,名日常平仓。”简单来说,常平仓就是由政府主导,粮价下降时,平价收粮,不致谷贱伤农,粮价飞涨时,投粮食于市,不致谷贵伤民,起到调控市场、平抑粮价的作用。

在北宋,王安石改良了常平仓,推出了“青苗法”。具体做法是每年二月和五月青黄不接之时,由官府向农民提供贷款或贷粮,等收获时,农民可以用谷物还贷。如果谷价上涨,农民可以用现金归还,避免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从而达到稳定农业生产、减少粮价波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

常平仓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遭到贪官污吏的侵蚀,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部长亨利·阿加德·华莱士受到中国常平仓制度的启发,先后制定了《1936年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和《1938年农业调整法》等法规,将其作为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解决了农业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以及战争物资短缺的问题。华莱士坦言:借鉴常平仓的经验是“我任农业部长最值得骄傲的行动。”时隔两千年,常平仓依旧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粮仓的建立是现实的需要,它既有官办的,又有私营的,结合了相应的技术手段,确保存粮的安全和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粮仓从粮食储藏的场所转变为调控粮价的工具。古人云:“国家大本,食足为先。”国家的安定繁荣,离不开安居乐业的人民,粮仓就是保障人民丰衣足食的一道保险,正是“食足”方能“民定”。

标签:粮仓 粮食 常平 作用 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