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生物史上,恐龙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类物种从2亿多年前就出现了,然后一直称霸地球,直到6500万年前才退出历史舞台。对于恐龙为何突然灭绝的问题,学术界如今已经提出了多种解释,但关于恐龙是如何发家的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直到科学家们发现了在二叠纪末期和三叠纪初期那一次新的灭绝事件。

地球上曾有一场雨下了数百万年

说到物种大灭绝事件,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地球历史上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它们都对地球生态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除了这五次大灭绝之外,其他时间段也发生过小规模灭绝事件,导致一部分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被淘汰出局。从自然进化的角度来看,恐龙的“上位”也是借助了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那么让恐龙发迹的新灭绝事件发生了什么?

科学家如何研究过去地球上的气候情况?

在了解该灭绝事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科学家是如何研究地球过去成千上万年,甚至是上亿年的地球气候情况。途径有很多种,例如研究古生物化石内的成分,研究地质层次的情况等等,但如果要了解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情况,比较可靠的方法就是海水中的氧同位素情况。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在自然界中发现了17种氧同位素,其中只有三种是稳定的。

它们分别是氧16、氧17和氧18,氧16的占比高达99.756%,氧17的占比只有0.039%,氧18的占比也有0.205%,其中氧16和氧18能够在大气、海洋和陆地之间不断转换,因此科学家将这两种同位素组成一个比值,用来衡量气候变化情况。经过科学家的长期研究发现,如果地球气候处于温室效应状态,那么海洋中的氧16含量就会降低,从而提高比值。

地球上曾有一场雨下了数百万年

如果地球气候处于低温状态,那么海洋中的氧16含量就会升高,降低由氧18和氧16组成的比值。从海水中获知气候情况的这种方法仅适用于现代,那么如何了解亿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呢?研究发现,不少物种体内也存在氧18和氧16的比值,例如海洋生物中有一种名为“有孔虫”的生物,它体内的氧18和氧16的比值长期和海水的比值保持一致。

即使是有孔虫死去后,它体内的比值也不会被破坏,而是落入海底成为海底淤泥的一部分,因此现代科学家只要通过钻取海泥来进行研究,就能大概知道过去地球的气候情况。

是什么导致了新灭绝事件的发生?

利用类似的方法,科学家发现二叠纪原本是一个气候湿润的时期,按理说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都有不错的发展机会。那个时期地球的陆地板块基本是聚在一起的,形成了所谓的“盘古大陆”。然而这样的大陆并没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大陆内部的地质比较平坦,很少有江河出现。再加上海上水汽难以抵达内陆地区,所以内陆逐渐缺乏水源。

这对刚刚经历过二叠纪末期大灭绝事件的生物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此严峻的生存环境继续筛掉了一批物种,剩下的物种则成为了三叠纪初期的“开朝元老”,其中有不少是典型的两栖动物——鳄鱼。诸如狂齿鳄、波斯特鳄这样的生物在干旱的陆地上迅速发展种群规模,由此可见它们那时候已经适应了干旱的气候。

地球上曾有一场雨下了数百万年

同时期恐龙的祖先也出现了,但由于气候干旱和食物缺乏等原因,它们在生态圈中一直被鳄鱼等爬行动物所压制,但它们似乎也在等待一个机会。终于,大自然又重新启动了命运的轮盘,将新的发展机会给了恐龙。在二叠纪末期大约1700万年后,地球突然间进入了潮湿闷热的状态,随之而来的就是连年的降雨。

不少学者和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此次降雨持续的时间长达数百万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尼期洪积事件。

什么原因导致了卡尼期洪积事件?

原本已经持续干旱上千年的盘古大陆,为什么突然会遭遇连年降雨呢?起初科学家也对此感到疑惑,直到他们在加拿大西部的朗格利亚省发现了该时期发生的火山大规模爆发遗迹,才逐渐确定引起卡尼期洪积事件发生的原因。根据研究发现,该区域的大规模火山爆发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大量温室气体被排入了大气中,让地球持续升温。

地球持续升温导致大量海水蒸发进入大气层,大气层的水汽累积几乎遍布整块盘古大陆,最终水汽在合适的情况下转化成了降雨。不仅如此,还有研究发现此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还直接创造了一块新的陆地,该陆地正是由火山喷出的玄武岩构成的,可见该火山爆发的规模之大以及持续时间之长。

标签:地球 气候 事件 研究 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