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和烛之武都属于能言善辩,能说会道之人。我们在读书时应该都有学过关于晏子的故事,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曾在齐国辅政50余年之久,“晏子使楚”的典故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烛之武是春秋郑国人士,当时秦国和晋国要进攻郑国,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凭借自己敏捷的思维,利用各方矛盾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从而化解了郑国的一次危机。其实像晏子和烛之武这样的人,历史上还有很多,下面就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历史上曾经涌现过许许多多杰出人才,他们有的智识超群,有的文采斐然,有的胸襟坦荡,有的韬略非凡,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所在时代添上了华彩的一笔,让后人仰叹不已。
同样,历史上也有一大批人智力超群、伶牙俐齿的谈判专家。他们往往在关键节点带着使命,出使他国,就某些具体问题进行协商谈判。
我们通过史书和话本小说,来说几个智力超群,口齿伶俐的谈判专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锋,人才林立,他们中不少人为自己、主公和国家争取利益,他们的故事脍炙人口,其功绩为后人称道。
春秋末期,著名的齐国大夫晏婴可以算是其中一个。“晏子使楚”的典故可谓是妇孺皆知,故事的主角就是晏婴。晏婴出使楚国时,楚人嘲笑他身材矮小,让他从城墙旁的狗洞进入。话说晏婴,个子低,智商却不低。面对侮辱,晏婴十分淡定地说,到了狗国才会从狗洞进入。
想羞辱别人却被别人羞辱,楚臣面子扫地,晏婴的机智可见一斑。
同样是在春秋时期,当秦、晋两国共同攻打郑国时,烛之武在停战谈判时思路清晰、口齿伶俐。来到秦国的营帐后,烛之武对秦穆公阐述了当前的形势:晋国与郑国关系不好而发兵,秦国以晋国盟友的身份协助进攻郑国。但秦国越过晋国国境,劳师远征。如果郑国灭亡后,领土被晋国占领,而秦国地处偏远,远离郑国,自然无法从郑国获利。
倘若郑国被晋国占领,晋国更加强大,下一步的目标或许就是和秦国分庭抗礼了。如果秦国不进攻郑国,我们就会修谊结好。这样,郑国不但可以帮秦国牵制晋国,还可以作为秦国在东方的一个中转站,成为秦国使臣安顿车马,补充给养的场所。斟酌利害之后,秦穆公立刻撤军,并留下军队帮助郑国进行防御。
谈判的最高境界就是化敌为友,发展自己。烛之武分析形势,陈述利弊,说服秦师,其智慧和口才真的不错。
春秋战国时期,纷争不断,思想自由,人才辈出。管仲、子产、蔺相如、苏秦、张仪、范睢、乐毅、邹忌、叔孙豹等等,都称得上谈判高手。
北宋名相富弼在谈判时的智慧让人佩服。景德元年(1004年),富弼出生在洛阳。他天资聪颖,勤奋学习,可塑性强。年轻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范仲淹。三言两语交流之后,范仲淹赞叹他“王佐才也。”有了范仲淹的提携帮助,富弼结识了名相晏殊。在人生的关键节点,有人鼎力相助,等待富弼的是一场盛宴。晏殊将心爱的女儿许配给富弼,并给他打开了走向仕途的通道。富弼步步高升。
庆历二年(1042年),宋辽关系出现麻烦。富弼面见辽国使臣,并受命前往辽境面见辽兴宗。
当时,辽国在边境集结大军,准备背弃《檀渊之盟》,举兵南下。大兵压境,箭在弦上,怎么办?富弼北上。据《宋史》记载,富弼来到辽兴宗面前后,兴宗便说道:“南朝违约,塞雁门,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将以何为?群臣请举兵而南,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也。”
辽兴宗的意思很明确,“宋朝先背弃盟约,驻军雁门关、加深护城河、修筑城墙,训练百姓,全民皆兵。这些行为让辽国大臣们压力剧增,很不舒服,纷纷请求兴兵南下。而我却认为不如先派使者前往宋朝索要土地,要是宋朝识相割地,此事便罢,如果宋朝不允,那么辽国铁骑便会大举南下。”
面对赤露露的索要,富弼冷静回答,当年檀渊之盟缔结之前,宋朝在战场上的优势明显,而宋真宗手下留情,没有乘胜追击,灭亡辽国。如今辽、宋交好,只对辽兴宗有利。如果两国交战,臣子便会寻找自己的空间,从中渔利。大臣们劝说你发兵征战,搞垮了国家,却保全了自己。
辽兴宗听罢,连忙询问道:“何谓也?”谈判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富弼手中。
富弼趁势陈述利弊,如果两国和平,宋朝缴纳的岁币全部归你所有,大臣们得不到。如果发动战争,他们趁机牟利。胜了,他们或许得到一些利益;而败了,一切损失都由你承担,他们何乐而不为呢。辽兴宗恍然大悟,两害相权取其轻,放弃了攻打宋朝的念头。
当然,历史上的谈判高手数不胜数,智慧成就了他们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