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是古代很重要的一项发明,因为纸的制作、书写、携带都要比竹简更加方便。不过当时并不是发明纸后立刻就取代了简,从蔡伦发明纸张,到东晋豪族桓玄颁布“以纸代简”令,这中间隔了300年。所以纸在古代想要得到肯定起初还不是一件易事,中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件,才让纸张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晋朝对纸的推进起到了哪些作用,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晋朝对造纸有着哪些贡献?古人是如何以纸代简?

一、东晋已用稻、麦草造“土纸”

晋朝建立后,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文化也发达起来,对纸张的需要量加大,造纸业就要求有更多的原料供应生产。寻找造纸新原料的课题,提到日程上来了。公元317年(东晋)晋元帝司马睿,建都金陵(现南京),中原地区的造纸法通过人民的交往传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江南山青水秀,地理、气候条件良好,繁茂的植物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劳动人民选择了草(稻、麦秆)、藤(皮)作为造纸的新原料。因为以前造纸用的麻料,如破(麻)布、麻(线)头、渔网之类都是废旧物品,所以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试用属于粮食作物(稻、麦)副产物的稻秆、麦秸等来造纸。不过,稻麦草纤维较短,制成的纸张质地较粗、不耐用。故东晋的范宁(公元339至401年),在浙江做官时,发出“教令”(通告)说:“土纸不可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藤角纸就是藤纸。范宁的话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东晋已用稻、麦草造“土纸”,但是质量不好;第二是当时藤纸流行,质量较高。

晋朝对造纸有着哪些贡献?古人是如何以纸代简?

由此可知,在公元四、五世纪左右,我国已经用稻麦草造纸,是世界上利用草类原料最早的国家。“土纸”即草纸,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至今还把草纸俗称“土纸”。一般用稻麦草纤维手工抄成的纸张,质量低,多供卫生用,“故不可作文书”。关于藤纸,据张华(公元232至300年)编的《博物志》一书中记载:“剡(音善)溪古藤甚多”。 剡溪即现今浙江嵊县一带。该地出产藤树,又有溪流江河,是发展造纸业的好地方。藤纸因是用藤树皮的长纤维造成的,故质量较高。

二、楮皮纸的推广

在北方,造纸原料从麻扩大到楮皮。楮就是构树,也叫谷树。系落叶乔木,开淡绿色花,果实呈红色,皮部纤维强韧。

晋朝对造纸有着哪些贡献?古人是如何以纸代简?

公元五世纪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内有专章介绍楮的种植方法和情况。贾思勰做过高阳郡(今山东境内)的太守。他写的这本书是对北朝所管辖区域内农副业生产的总结。其中着重指出,种楮是为了给造纸业开辟原料来源,用楮造纸的第一道工序是通过蒸煮剥取楮皮,它可作为商品出售,收益很大。这就是南北朝乃至以后若干年,推广楮(皮)纸生产的历史背景。农家常把加工后的楮皮出卖给造纸业,造纸业获得了充裕的楮皮原料。于是楮皮纸就在社会上大大流行起来。

南北朝时有个叫张永(?~475年)的人,能自制纸墨,他造纸取其纸面平滑流利便于行笔。据《宋书》载:“张永有巧思,纸及墨皆自营造,上每得永表,启辄执玩嗟自叹,供御者了不及也”。这说明,钻研造纸技术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民间所造的纸张,有的甚至比皇宫所用的纸还要好,张永能常给皇帝上书,在封建社会里当然不是普通人。与其说是他“有巧思”,不如说是帮他造纸的工匠有智慧。

晋朝对造纸有着哪些贡献?古人是如何以纸代简?

三、晋代纸与汉代纸对比,质量已有了较大的改进

晋代以后,直至南北朝,我国造纸业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史书上有记载,面且又有传世和出土的实物佐证。如果我们把晋代纸与汉代纸加以对比,即可看出:两种纸的质是有着明显的不同。

例如现存故宫博物院内的《平复帖》,是用晋代麻纸所写,它比写有汉隶字的额济纳纸要好得多。从而使我们知道在造纸业发展中,这个时期纸的质量已有了较大的改进。

晋朝对造纸有着哪些贡献?古人是如何以纸代简?

四、以纸代简

晋代的文化事业较为发达,读书、抄书、藏书之风日盛。据记载:晋初(公元289年)有官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宋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有书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梁元帝时(公元552至555年)在江陵有书七万余卷……。至于私人藏书也渐渐地增多。晋代的郭泰私人藏书五千卷。张华(公元232至300年)搬一次家,就车载书籍三千乘(辆)。梁武帝(公元502至549年)时“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及其影响》)。这都是造纸业发达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结果。

因为只有在价廉、适用的纸张能获得充分供应的情况下,才能普及、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当然,这跟造纸工匠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

纸张的大量生产与应用,使竹简、木牍、缣帛逐渐缩小“世袭之地”。由于纸的运笔效果比竹木好得多,书法开始流行起来,王羲之(公元321至378年)和王献之(公元344至488年)都是东晋时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做永嘉的太守时,常临池学书,池水尽盤。后来,北宋的画家米芾(公元1051至1107年)曾写了“墨池”两个大字,立于池侧,作为纪念。他们写字所用的纸,虽然叫做“布纸”,其实是用废麻布所造,也就是麻纸。王羲之有一次送给谢安(晋代大官)麻纸九万张,可见那时已能大量生产质量较好的纸张。

晋朝对造纸有着哪些贡献?古人是如何以纸代简?

纸张普遍应用后,抄书之风流行。保护纸张的问题也提出来了。

纸张除了要受水、火、老鼠等灾害之外,还会遭受“书虫”(又名蠹鱼,即毛衣鱼)的蛀蚀。人们为了与虫害作斗争,发明了保护纸张和书卷的各种办法。

葛洪(公元281至341年)用黄蘗汁浸染麻纸,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把纸进行“入潢”处理的方法。西晋陆云(公元262至303年),给他哥哥陆机(公元261至301年)写信,要陆机把写文章用的纸进行“入潢”处理,以便保存。所谓入潢,就是将麻纸放到黄蘗汁中浸一下,立刻取出晾干,这样就得到“黄麻纸”(即黄色的麻纸)。黄蘗中含有生物碱,主要是小蘗碱(黄连素)可防虫蛀。

晋朝对造纸有着哪些贡献?古人是如何以纸代简?

此外,所谓雄黄治书法也出现了,这种方法就是把雄黄或雌黄磨成极细的粉末,和以胶料做成“墨锭”那个样子。用的时候把它放在石板上研磨成黄汁,用来涂去黄麻纸上写错的字,另行重写。

黄麻纸能防虫,又有改写错字的辅助方法,从而提高了纸的实用性。东晋末(公元397至418年)安帝的太尉(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桓玄下令说:“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至此士大夫阶级作书和官府的公文都改为用纸了。

标签:造纸 公元 纸张 质量 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