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题凑”这个词听上去的确是有些拗口,也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看上去就是毫不相干的几个字组合在了一起。其实,黄肠题凑是一种墓葬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并不多见,而且基本上在汉朝以后就没有了,而且黄肠题凑非常豪华,甚至比金缕玉衣更加豪华。究竟黄肠题凑豪华到了什么程度呢?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周代和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中。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天山汉墓位于高邮市的天山镇境内。在1979年发掘于神居山的一号西汉墓葬,其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并出土金缕玉衣残片。初步考证墓主人系西汉广陵王刘胥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黄肠题凑”墓穴重要的代表就是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村的秦公一号大墓、扬州的高邮“天山汉墓”和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规格最高,最宏大。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
所谓“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墓葬中的“题凑”结构,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缺乏实物的证据。从已有的汉代考古材料可知:“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
“黄肠题凑”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例如,长沙象鼻嘴1号墓、北京大葆台1号墓等都使用了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外面还有便房。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王侯将相对于自己死后的墓地都极其重视,而在西汉时期也是如此。据相关文献记载,西汉皇帝一般使用名为“黄肠题凑”的葬式,它与“金缕玉衣”一样,都是尊贵地位的象征,不过,“黄肠题凑”到底是什么样子,几千年来却一直都是个谜,直到北京丰台区大葆台西汉墓的发掘,才为考古专家揭开了这个隐藏了千年的谜团。
1974年,当地政府进行建筑施工时,现场工人偶然发现了一些木炭、白膏泥和五铢钱,考古专家赶到现场后,推测此处必有古墓,后进行初步发掘,果然找到了这座西汉时期的巨大王陵。很快,考古专家就发现了这里共有两座竖穴土坑木椁,两墓一东一西,封土相连,是典型的王、后并穴合葬,那么,这是西汉哪位诸侯王的陵墓呢?
经过详细的考释论证,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此墓的主人是广阳国开国诸侯倾王刘建及他夫人的合葬墓。其中,一号主墓室的后室位于整个墓室的最中心,它的外面还依次环绕着一圈内回廊与两圈外回廊。正是在内外回廊之间,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一堵怪异神秘的木墙。
那么它有什么诡异之处呢?原来,整道木墙南北长15米左右,东西宽10米左右,高达3米,而厚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8米!经过仔细辨认,原来它是由一根根长约90厘米,截面宽、高都为10厘米的木枋紧密堆垒而成的,粗略一算,木枋竟然多达1.5万多根!木枋的保存非常完好,历久弥新,木质呈棕褐色,经检测所用木材是中国独有的黄心柏木。那么, 这堵以一座“森林”为代价而建成的奇怪木墙究竟是什么?
经过考证,专家们认定它就是文献中记载的为帝王修建地宫时才能使用的“黄肠题凑”。那么问题来了,这只是一座诸侯王的陵墓,为什么却敢使用帝王才能使用的黄肠题凑呢?原来,在西汉时期,虽然“黄肠题凑”是最高级别的礼葬之制,不过只要经天子特许,地位极高的诸侯王和重臣也可在死后使用“黄肠题凑”,比如《汉书·霍光传》中记载,大将军霍光死后就享有了这一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