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征战不朽,这就是我国三国时期的主要体现。若是要说到哪个国家的君主是最无能的,大多数人估计就会想到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了。不过大家知道吗?其实易中天所说的付不起的阿斗并不是刘禅,而是另有其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刘禅从一个十六岁的青年登基,始终稳坐皇位,一直到邓艾大军进攻蜀汉时,刘禅仍然稳坐皇位。这样的刘禅绝不是人们说的扶不起的阿斗。否则刘禅不可能稳坐皇位四十年的时间,一个没有能力的皇帝,能够坐稳四十年皇位,绝不是简单的。
曹魏和东吴都经历过皇权危机,到曹魏晚期时,曹氏家族就已经成为了傀儡,这时候的司马家族说了算。可是蜀后主刘禅不是这样,刘禅一直是蜀汉真正的掌权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傀儡的情况。刘禅之所以能够坐稳皇位,有很多原因。
刘禅在诸葛亮时期,属于“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虽然诸葛亮独揽大权,但是诸葛亮根本没有篡位之心,他对蜀汉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点是东吴和曹魏无法相比的,尤其是曹魏,到了后期权臣司马懿就已经有了不臣之心。
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培养了蒋琬、费祎两个接班人,在诸葛亮身后辅政,他们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同时没有私心。费祎死后,刘禅已经四十岁了,才正式亲政,这时候的刘禅仍然没有受到大臣的威胁。
即使是宦官黄皓时期,他也没有对刘禅的皇权产生威胁。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出现在诸葛亮身上。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先是将有个人野心和私心的李严除掉,其次又安排除去了有个人野心的魏延。
两人被诸葛亮除去之后,那么蜀汉的政权就稳定多了。这也是刘禅在位期间,没有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内政的高手,无论是谁有野心,都逃不过他的法眼。诸葛亮一直是想让姜维做接班人,可是姜维一直没有出头之日。
即使是到了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都能对姜维进行有效制约。这样一来,姜维在成为大将军之后,也没有办法成为权倾朝野的人物,这时候的姜维根本没有能力去篡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蜀汉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门阀士族,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初追随刘备的人,到刘禅时期,已经基本都去世了。即使是他们的后人,也没有能力篡权,比如说关羽、张飞的后人,根本没有能力。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仅仅八岁,更不可能对皇权产生威胁。
为什么连易中天都说刘禅并非“扶不起来的阿斗”!
在后世人的眼中,刘禅始终就是那么碌碌无为的一个昏庸之君,现在我们一提起他,人们往往是把他和“乐不思蜀”、“扶不起来的阿斗”联系到一起。更多人都认为刘禅是个败家子,纵有诸葛亮辅佐也难成大器,最终丢了刘备传给他的江山。
然而,近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对刘禅到底是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提出了质疑,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历史学者易中天,现在大家不妨仔细想一下,如果他真的是人们口中扶不起来的阿斗,那他凭什么能在位40余年?他虽然算不上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也谈不是是十足的昏君。
刘禅也有他的过人之处,但是在当时蜀的的政治环境里,他周围生活的都是刘备、诸葛亮这样的巨星,纵使他刘禅在怎么光芒万丈,怎么也不能和刘备、诸葛亮这样的人相比,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死这前对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所以,在刘禅继位之后,对诸葛亮的决策也不加干涉,基本上都是按照丞相说的办。
由于诸葛亮一心要实现《隆中对》里的抱负执意出兵北伐,穷兵黩武出兵攻打魏国,不过最终还是天不如人愿,由于蜀国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没有能力为其提供后勤保障,所以诸葛亮七出祁山北伐魏国均以失败而告终,耗尽了蜀国的国力。
或许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和,但刘禅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在诸葛亮的制定的政策上并没有横加干涉,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他在严格执行刘备的教导,另一方面,他是在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然而这最终得到实惠的还是平民百姓,足以出看出他在治国方面确实有一套自己的方式方法。
诸葛亮死了这后,刘禅立马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制定了一些政策,让蜀国人民休生养息,全国发展蜀国的经济实力,蜀国经济实力有了一定的恢复,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
在这期间不断有人上书抵毁诸葛亮,当然,更多的人并非是为了抵毁而抵毁,或许只是为了迎合刘禅突出自己而已,但刘禅并不买账,刘禅大怒之下,想出了一个杀一儆百的计策,这说明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
同时,在诸葛亮出世之后,他立马废除了丞相一职,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监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将诸葛亮在位时的行政职权一分二为,让他们相互制约,后来蒋琬去世后,刘禅干脆自摄国政,自己主事。
他的这一决定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不管大小事务,都听从于丞相决定的政治体制。所以,易中天认为刘禅分权制衡的方法是十分明智的,不是一个昏庸之君能想出的办法,他也不是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263年,魏国三路大军兵临城下,刘禅选择不战而降,这确实有点让人不可思议投降之后更是因为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而被冠上了,“扶不起来的阿斗”的骂名,说他愧对列祖列宗。
然而,我们反过来想想,刘禅不战而降不是为了让百姓免受战火之苦吗?由于他当时身处魏国,类似于“人质”,处处受制于人,所以他才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那样的话,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避开杀生之祸而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他不这样做难道他要把我要复国、推翻魏政权这样的话整天挂在嘴边?
纵观当是三国的局势,刘禅所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然而在这样的乱世之下他刘禅所领导的蜀汉政权却能存在40余年,这又岂是这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所能为之的?
扶不起来的阿斗另有其人,那么他是谁呢?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中有这么一段:
孙权遗书退老瞒:“且说曹操大军至濡须,先差曹洪领三万铁甲马军,哨至江边。回报云:‘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兵聚何处。’操放心不下,自领兵前进,旧濡须口排开军阵。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排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荆州牧刘表刘景升的儿子,真是就是猪子犬子呀,还有《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也有“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这一句,刘景升有两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这两人真有那么差吗?
先说说刘表的长子刘琦,本是长子应该继承其荆州牧之位,可惜了刘表宠溺后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人得权。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逝后蔡瑁等人废长立幼,刘琦被废,迎其弟刘琮为荆州之主。
而刘琦也不是真的坐以待命,其曾请教过诸葛亮自己何以自保,当然白白浪费了长子的身份,竟然只求自保,后诸葛亮出主意让其向其父刘表请命镇守江夏。后刘表去世蔡瑁、张允等就拥立刘琮继任荆州牧。刘琦大怒,把印信扔到地上,准备借奔丧的名义起兵讨伐刘琮,可是一听闻曹操大军已南下荆州,刘琦就避走江南了。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向朝廷上表,保举刘琦为荆州刺史,并以他的名义夺取了荆南四郡(武陵、长沙、零陵和桂阳郡)。同年,刘琦因病逝世。
而其弟刘琮比他哥还不如,都已经当了荆州之主了,听闻曹操的大军南下,竟然被蒯越、韩嵩及东曹掾傅巽等人的劝说下,不抵抗举州向曹操请降,而曹操的大军才开到襄阳。就在这些人的三言两语之下,刘琮就把其父刘表留下的家业给葬送了,其父刘表也才刚死没多久,讲真刘表真的是死不瞑目呀。
后刘琮被曹操封为青州刺史和列侯,当然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呀你看不是保住了性命吗?可是大家想想为什么刘备的儿子刘禅被人骂成“阿斗”成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刘琮丢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其父刘表一生的心血和刘家的脸面,看看曹操话语中的蔑视,刘琮才是三国里扶不起来的阿斗呀,刘禅好歹有人扶,刘琮都没人扶直接就劝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