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当中曾经有记载,在秦始皇陵当中存在有很多机关,比如“弩弓”,目的自然就是防止有人盗墓,当有人接近的时候会自动发射出来。这种记载其实就和很多盗墓小说里面的情节一样,只不过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我们其实是无从得知的。不过,那些机关如果真的存在,距离现在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到现在是否还能用呢?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我们不能指责太史公在信谣传谣,因为我们没有证据,秦始皇陵不让挖,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永远无法对质。
司马迁生活在秦始皇死后的一百多年里,即便他是按照道听途说在猜想,那个时代的武器制造水准,他多半是清楚的,所以,他老人家既然说秦始皇陵内有机关,万一盗墓贼进入,万弩齐发,给他来个万箭穿身并非不可能。
但这种杀伤力肯定有时效性。
太史公生活的年代里,弩弓机关仍然可以启用,或许还有一丁点可能性,两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绝无任何可能。
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弹性势能可转化为动能。
以上两点就是弓弩或任何类似弓弩的机关能够发射弓箭或暗器的原理。
假设如太史公所说,这些埋伏在秦始皇陵地宫(假如的确有地宫)里的弓弩机关一直绷紧着弓弦,就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他们进入触发机关,他们这套设备的保养是个大问题。早点去盗墓兴许真能碰上并享受到这种待遇,去晚了一定赶不上。
很简单,从原理上来讲,“力”没了,产生不了弹性势能了。
使弓弩产生弹性势能的材质都是用竹、木、动物皮、骨、肌键制作的,都属于有机物,在空气中,有机物会腐烂分解。
那位说了,古墓中空气难道不是隔绝的?
当然不是,秦朝没有真空机真空泵,墓门关闭的那一刻,一定有空气在里面,有空气就一定会满足腐烂的条件。
只有一种可能性,地宫关闭前,把里面所有物质进行超高温杀菌,持续一段时间,然后再把墓内空气抽走,使之成为真空状态,然后地宫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角度,使用的必须都是能隔绝空气的建筑材料,具备绝对的密封性。
哈,这不就是一包UHT瞬间超高温工艺处理过的纯牛奶或叫花鸡嘛!
然而,不管是奶是鸡,它的保质期肯定比他标注的要久一些,但不用两千年,两年就会腐坏变质。
古代缺乏这种操作能力。
但毫无疑问,里面的有机物腐坏的速度要远远慢过暴露在大自然中。
可能两年,也可能二百年,有机物中的氢和氧以水分子的形式会脱掉,蛋白、脂肪会被微生物吃掉,支持弹性势能的水分子、蛋白、脂肪全部流逝,最后只留下含有多数是碳、也含有少数磷、硅的混合物,这就是我们说的“碳化”过程,当它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可能还保有一定原来的形态残骸,但内部结构早已破碎。
随着盗墓贼带来的空气的涌入,它们会迅速地老化、脆化、粉化,只会比定陵发生的那一幕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