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在三国时期其实还是有非常多的故事的,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一直致力于北伐北伐,但是最后也还是没有成功,但是有的人说了,其实蜀国的下面有印度和缅甸等等地方,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先把这些地方拿下扩充实力再去北伐呢?这个问题也是非常的有趣的,所以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继续揭秘看看具体情况吧!
我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大分裂的时代,也有很多政权被被迫偏安一隅,比如蜀汉政权,比如西辽政权等。
他们原来传统的统治中心中原地区,然后以此为基地进行扩张或者休养生息。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军师,刘备驾崩后的蜀汉灵魂人物,一生都在为北上中原而努力,先后五次北伐曹魏,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时的蜀汉,除了北部的曹魏、东部的孙吴,还有西部的南亚次大陆地区,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挥师南亚而要北上伐魏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蜀汉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蜀汉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在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的实力最为弱小。
诸葛亮时期的蜀汉政权,只是占据了天下13州中的益州一州,全国人口在籍人数才94万,常备军队才10万。这和占据了9个半州的曹魏,占据了3个半州的孙吴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而即使这样,诸葛亮还面临着南部蛮族叛乱的问题,诸葛亮最后也是采用了军事和政治手段并用的策略才最终搞定南方。而面对印度,情况就更为复杂。
首先,当时的蜀汉政权,全国基本以山地为主,在蜀汉的西部,虽然有南亚次大陆的广阔天地,但是中间远隔万水千山,特别是横断山脉,这是当时的诸葛亮绝对难以逾越的天堑!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当时的条件下,想要保障军事的胜利,首先要保证后勤的畅通,而向西绝对达不到这样的标准。
以蜀汉的实力,北上曹魏尚且吃力,翻阅大山前往印度就更加难以为继。
再者,当时的印度地区,特别是印度东部地区,还处于尚未开发的状态,贵霜帝国也只是在北部和西部进行了统治和管理,所以即使攻下这里也需要开发和经营,代价太大。而且,这里湿热的瘴气绝对是蜀汉军队的天敌。
最后,即使诸葛亮排除万难,下定决定一定要拿下南亚次大陆,那么诸葛亮如何保证曹魏和孙吴不会从后方偷袭?要知道,诸葛亮倾巢而出,别人不会放弃趁火打劫的机会!
2.攻取印度于理不合
诸葛亮为什么要不断北伐?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曾经进行过详细的分析,其中重要的一点因素就是北伐是保证蜀汉政权合法性的最好方式。
作为偏安一隅的政权,诸葛亮深知,要想让天下百姓认为蜀汉才是正统,就必须不断攻打所谓的篡位者曹魏政权,只有这样做出态度才能让天下人看到蜀汉为恢复正统而做的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胜负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当时的蜀汉政权内部,有本地的益州派和诸葛亮为代表的外来派系,两个派系矛盾尖锐,而缓解两派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主动发起战争,转移国内注意力,所以诸葛亮要不断进行北伐!
3.所以,打出去是必须的,而北伐又是唯一正确而可行的方向
当时的情况下,诸葛亮北伐,不仅是给蜀汉政权正名,更是以战争不断疲敝曹魏,使其难以专心发展,进而不会在短时间形成对蜀汉政权的碾压态势。换句话说,只有不断攻打曹魏,以自己的牺牲削弱曹魏,才能尽可能稳固三国鼎力的局面!因为孙吴实力处于三国中间,蜀汉的执着北伐能够让其看到蜀汉对孙吴的无害性,从而坚定抗魏的决心!
如果诸葛亮挥师向西,首先就等于宣告自己成为争夺正统的失败者,从而不得不选择远走,这是诸葛亮和所有蜀汉人都难以接受的。
西辽建国后尚且要执着地大举东征,蜀汉政权就更没有必要舍近求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