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的姓氏的发展其实还是挺有故事可言的,而且十分的复杂,所以不能简单的说清楚的,今天就给大家说一件事情,那就是话说在日本和欧洲一些地方,妻子是需要改夫姓的,这是传统的,但是在中国其实是没有的,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情况吧!
“妻冠夫姓”,其实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很普遍的传统。只是在我们这里,自几十年前鼎故革新以后,反倒陌生了。以至于前些年某贵胄之妻,附以夫姓见诸报端时,我们还会非常错愕。
(图:民国时代的宋美龄,正式场合一律称“蒋宋美龄”)
如今,已经男女平权的时代。 “老娘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在大陆早已是“小姐姐”们理直气壮的口头禅。可反差的是,在港台、日本、西方等民主社会,妻以夫姓却还是习见作法。所以,现在回头看, “妻冠夫姓”习惯的彻底废除,到底是女人地位提升的标志呢,还是对文化传统的颠覆呢,还真不好贸然断言。
“妻冠夫姓”在中国,至少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论实质,一句话归纳,过去女性没什么地位,人身依附性也强,所谓“既嫁从夫”,嫁人说难听点等同卖身,被冠夫姓,是有点被宣示“主权归属”的意味的。
这种习惯,大概始于秦汉时期。之前的贵族女子,一般在父姓前加国名。到了秦汉时代,中国社会逐渐“姓氏合一”,女人出嫁,一般就以夫姓相称了。这是有古书《左传》、及秦简牍户籍文书、汉代文书简牍等考古文献作证据的。
汉以后,女人随夫姓渐渐成为一种习惯。这里面的成因,我自己的阅读推测,一方面,是人身依附;另一方面,则是礼教治国。封建时代,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规矩也多,不要说有自己的姓名权了,其实连把闺名告知外人,都是违背礼仪的,名与生辰八字只至亲才能知道。公开的场合,一般称谓是“夫姓+本姓+氏”。比如,霍元甲的妻子姓王,一般称“霍王氏”,我们根本不知道她名字是什么。
(图: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之妻安倍昭惠,原名松崎昭惠)
因为,在古代中国,平民女子特别是贫苦人家生的女娃,往往连正式的名字也没有,一般有个外号,或者二丫头、妞儿,妮子之类的乳名而已。比如,《红楼梦》里,很多丫鬟其实本身都没名没姓,什么紫鹃、鸳鸯、香菱、金钏等等,不过就是贵族名门“大发慈悲”,赐给个物件的使唤符号罢了。
但是,在不是特别正式的场合,平日称呼,一切从简,不随夫姓也是常有的,也没有那么必须。比如我们熟悉的李清照、武则天、乃至潘金莲等等,都是以父姓留名的。而且,还有一些确实是不便的,比如有些姓氏组合念起来确实“不雅”,什么“朱史氏”、“齐马式”、“邢焦氏”,你叫人听都羞不羞嘛!
“妻冠夫姓”的传统,在大陆至少维持到了1949以后;在港台地区,则至今还有此流风余韵。
(图:连战之妻连方瑀,本名方瑀)
虽说民国是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当时政府也至少在形式上号召男女平等,但在 “妻冠夫姓”这个问题上,却是首次加以法律保障的。1929年5月,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民法》,明确说明,“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赘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直到1998年6月17日,对岸修正了《民法》,才改革说,“夫妻各保有其本姓。但得书面约定以其本姓冠以配偶之姓,并向户政机关登记”。也就是说,在当代台湾,女子嫁人之后,可以单以父姓行世,但你登记时、书面上还是得加丈夫的姓。典型如连战的妻子,就叫连方瑀,而马娘娘的妻子,正式姓名则为“马周美青”。
我们这里,在1949年以后, “妻冠夫姓”逐渐是灭绝了。一方面,是以妇女解放为由,行政命令放弃女人的婚后从夫姓惯例;另一方面,也确实是自建国以后,中国女人半边天,地位提升了,没有男人可以这么要求了。现在,你要提什么腐朽的“妻冠夫姓”,中国女人会炸雷:神马,你踏马没生我养我,赚得钱又不比我多,我自己姓好好的,你有病吗!中国的父亲们,好好的闺女结了婚,连姓都要跟了别家男人了,大概也接受不了。所以,眼下大陆, “妻冠夫姓”不但永无可能,反倒是小孩要不要随妈姓,才是新的焦点。
(图:香江两大女强人范徐丽泰与梁爱诗——梁爱诗之所以不冠夫姓,只因不婚)
也因此,我们如今,大概也只能从台港澳及部分海外侨胞中才可看到依稀端倪了。像香港,虽然长期为英属殖民地,但在当时的前港英政府,所取的是怀柔政策,关于婚姻、冠姓、继承权等法律沿用的是满清旧例。后来,男女平权不再强制,但婚姻注册时,也会询问是否需要在身份证姓名上冠上夫姓,已经纯属个人意愿问题了。
这点,我们可以看到,至今香港那边,什么林郑月娥、范徐丽泰、陈方安生、刘淑仪等等,虽都是政界女强人,却清一色地冠以夫姓。而在我们这里,唯一留下的痕迹,大概就是清明扫墓时,还可以在一些墓碑上看到冠夫姓的个例吧。
而反倒在西方、日本等地,这一传统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也没有随着民主化、男女平等化而灭绝。
日本是东亚国家,隶属“儒家文化圈”,有没搞过什么新文化运动,还遗留这种习惯挺好理解。过去,她们也都是随夫姓的。二战以后,日本法律虽规定女人婚后可以有不随夫姓的自由,但实际上妻随夫姓者仍然居多。何以故,主要成因是,人家这个传统习惯代代相传,想更改都成了不太容易的事情了,况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图:建国初妇女解放的宣传画)
但是,何以西方世界才搞这种落后、封建的、腐朽、“歧视女性”的习惯呢?这应该是很多国人所难以理解的吧。我的历史阅读理解,核心原因在于:一方面,西方特别是英国为首的国家,本身有姓都比较晚,14世纪初才开始普遍用姓,后来虽搞妻随夫姓,但性别从属色彩一开始就很淡,主要是为了减轻登记工作的难度而已;到了现代,也多和压抑女权理念无关,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宗教信仰国家,女从夫姓,只要目的在宣誓夫妻一体,是家庭至上爱的表现,所以英美德等国,如默多克等女政治家,贵为一国元首,还是从夫姓,也不会觉得有什么。
简而言之,因为没有感觉是性别歧视,只是仅仅一种习俗和传统的沿习,所以在当代日本和西方,不从夫姓是女人的自由,冠以夫姓也不会觉得别扭。
据说在美国,约有3百万女姓每年步入婚姻礼堂,但依然有9成会选择从夫姓,都是自愿的选择。像克林顿的老婆希拉里,是全球独立女性的榜样,开始也是不跟克林顿姓的,但是后来也改姓夫姓,表示遵循传统,就是为了迎合并捞取美国保守群体的选票而已。
所以,在西方及日本等国,女人越是出身上流社会或者混迹在高级名利场的,为示高贵和传统,反倒随夫姓的比例越高。也许,这在我们这里的田园女权朋友们看来,是极其悲哀的事实,这不是暗示女人是丈夫的附属物吗,这成何体统嘛!由此看来,东海西海,还真的不是什么都“心理攸同”的,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