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清代题材的宫廷剧当中,我们经常能够在其中听到这样一个“办事机构”,名为敬事房。我们都知道,皇宫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存在,那就是太监,而敬事房,就是管理这些太监的机构。不过,敬事房也不单单只是管理太监,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也在敬事房的管理范围之内,那么,敬事房究竟会管一些什么事情呢?

清朝时期的

清朝的敬事房,又名宫殿监办事处,说白了专门管理太监的一个机构,隶属于内务府。清朝之所以要设立这么一个机构,主要就是防止太监擅权,众所周知,明朝的宦官专政是十分严重的,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的,因此到了清朝建立时,不仅要大量缩减太监的数量,还要严禁太监干预朝政。

不过顺治皇帝时期太监制度仍不完善,这时还没有内务府,管理太监的是十三衙门,虽然有“以后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属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凌迟处死。”的规定,但是内官与外官之间的斗争还是十分激烈的。鉴于这种情况,康熙皇帝登位之初就裁撤十三衙门,同时恢复了内务府。

清朝时期的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为加强对太监的管制,防止太监干预政事,又增设了管理太监的敬事房。敬事房从创建一直到嘉庆朝,地点在乾清门西侧,南书房之东。嘉庆朝之后移到了乾东五所,直到清末及逊帝宣统留居紫禁城期间。民间十三年(1924年),宣统被驱出宫后,敬事房也就不存在了。

最初的敬事房是由总管、副总管来管理,下设首领太监、笔帖式、太监等。敬事房的主要太监都是有品级的,比如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钦定五品总管一人,五品太监三人,六品太监二人。到了雍正皇帝时期又将太监的品级提高了,比如原来的五品太监总管升为四品,副总管为六品,太监首领为七品、八品。

清朝时期的

上谕曰:“内务府系三品衙门,其所属敬事房总管应授四品官职,付总管应授六品官职,随侍等处首领应授七品官职,宫殿等处首领应授八品官职。”不过到了乾隆时期,皇帝对敬事房太监的品级有明确的限制,即太监官职不得超过四品,乾隆皇帝意在制度上杜绝太监干政的可能性。

到了清朝后期,乾隆帝定下来的祖制并没有被遵循,这与清朝后期皇权衰弱有关。清朝后期,慈禧太后手握大权,而她最为信任的就是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像大总管李莲英就曾以二品大员干预朝政,所以也就出现了李莲英为了一己私利而毒死光绪帝的说法。

清朝时期的

那么,清代敬事房的太监主要做些什么工作呢?首先,作为太监的最高机构,他们需要负责管理宫内各处太监的甄别、调补、赏罚诸事,而且还要办理宫内的其他事务,其中包括收取外库钱粮及应行礼仪等事。首领太监、笔帖式及一部分太监,则专门承行办理内务府的来往文移、夜间坐更、巡防等事。

此外,敬事房还有一项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作,那就是要记录皇帝的床事,与此相关的还要记录妃子被临幸的情形以及各皇子、公主的出生情况,同时也要负责记录后妃之父的姓名、官位以及皇帝和后妃等的死亡情况,以备纂修玉牒之用。敬事房的这一职能是从明朝沿袭下来的,在明朝敬事房就是管理皇帝卧房事务的机构,其任务是安排、记载皇帝和后妃的床事。据说每一次皇帝和妃嫔行云雨之欢时,敬事房太监都要详细记录年、月、日,以作为受胎的证据。

清朝时期的

大家在看宫廷剧时会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太监端着很多牌子供皇帝挑选,皇帝翻了哪个牌子,对应的妃嫔就会受到皇帝的临幸。因此也就衍生出了很多种传闻,比如说有的妃子为了自己能更容易得到皇帝宠幸,就会通过贿赂总管太监的方法让自己的牌子经常出现在盘子上,或者让总管太监将自己的牌子摆放在一个好位置。甚至有说贿赂的办法可以是妃嫔和太监“私通”。不管这些说法是真是假,但清代的敬事房太监虽然不能像明朝那样干预朝政,但是对皇帝的私生活还是可以“管一管”的。

标签:太监 皇帝 管理 总管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