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客家土楼中,圆楼、方楼、宫殿式土楼、五凤式土楼、府第式土楼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结构

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除五风楼是中原汉族府第式建筑形式的直接传承外,圆、方土楼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但其祖祠建于全楼中心,仍保持中原汉族礼制传统中孝悌尊卑观念的核心。

客家土楼的建筑特点介绍

五凤楼:府第式民居,是客家人传承中原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福建客家的五凤楼一般为九脊歇山顶,屋脊两端飞翘,有如“五凤翘翼者也",故名。五凤楼由“三堂两落”组合而成,呈前低后高、层次分明的建筑格局。

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部流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

五凤楼式土楼有独立成幢的民居,有包围在方、圆围楼之中的祖祠。其主要特征是数量不同的、占据中轴的堂屋和分立两侧的横屋组成,立面前低后高。最高的上堂设祖祠。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客家的围龙屋、堂横屋的屋顶,一般为悬顶平脊。福佬民系的民居和祖祠亦有屋脊两端飞翘的习俗,唯客家喜用平脊。

方楼:方楼是以祖祠为中心,四周夯土墙按正方形嗣合的通廊式土楼。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

方楼与圆楼像一对孪生兄弟,除外形有别之外,其分布范围、建筑方式和结构功能几乎完全一样,只是方楼的数量比圆楼更多,且历史更为悠久,据说是先有方楼后有圆楼。

可见方楼是中原方形民居的直接传承,而圆楼与福建当地的圆形围寨、围堡及沿海的抗风要求有关,产生的自然和文化背景比较复杂。

方楼有单体方楼和复合方楼。单体方楼比较小型和简单,四坡式的瓦屋顶等高,巍然自立。复合方楼比较大型和复杂,一般在三至五层高的方形主楼前,用矮墙或附属建筑(住房或学校)围成前院。

较大型的方楼屋顶高低错落,前底后高,作九脊组合。闽西客家方楼俗称“四角楼”,但其四角不带碉楼,与赣南、粤北和粤东四角带碉楼的“四角楼”客家围有别。

圆楼:又称圆寨,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寨是堡垒,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圆楼有单环和多环建筑两种。前者规模较小,高只二三层;后者规模宏大,高达四五层,由外环到内环高度逐环递减。皆是以祖祠为中心,用泥土夯筑的木构通廊式圆土楼。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

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特点

客家土楼建筑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

客家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土楼具有庞大的单体式建筑,其体积之大,为民居之最。土楼中的普通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与远古中原生土民居建筑、殿堂等风格一脉相承;以祖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以主厅(祖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古朴典雅,楼内整体风格与楼外景观风格协调,部分土楼厅堂雕梁画栋、典雅堂皇;内通廊式平面,四通八达,体现了客家人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

标签:建筑 客家 中心 民居 厅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