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是客家先民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胡锦涛同志赞誉“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规模宏大的客家土楼,是山区民居建筑类型中的“巨无霸”,称得上是古代民居建筑中的“航空母舰”,被誉为“东方古城堡”。
历史沿革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民居,圆形围屋。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永定、漳州南靖、广东梅州大埔、蕉岭、饶平等地。
土楼,顾名思义,用土夯筑成的楼。客家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
据考证,中国殷商时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长安的皇城、宫墙均为夯土墙,城内的里枋也是用土墙分隔。福建土楼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移到永定之后,历尽沧桑,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
土楼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宋元时期(11世纪~13世纪),是客家土楼的形成阶段,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是《重修虔台志》。
明代(14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愈益重视教育,置学馆,设书院,劝民入学,渐成风气。
通过科举致仕不断涌现。这些发迹官宦之家,大兴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筑规制兴建土楼,建筑形式渐趋考究,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
清代、民国(17世纪中叶~20世纪上半叶)时期,闽南地区条丝烟、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兴起,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势必建造更大规模的楼房,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
于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围楼以及方形、圆形等丰富多姿的土楼。其特点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等。在晚期,外来文化影响在部分土楼的建造中并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福建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楼,一直延续。该时期土楼建筑比较注重实用性,结构简练,缺少华丽的装饰。是福建土楼的延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