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也是非常讲究的。在创造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时,也形成了相应的饮食习俗。这些习俗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蒙古族传统饮食分为红食、白食两种,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这种对食物的称呼富有色彩感和生动性。客人们在品尝食品时,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蒙古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先白后红
“白”指白食,即各类乳制品;“红”指红食,即各类肉制品。
先白后红是指蒙古族在待客时的一种饮食习俗。蒙古族视白色为纯洁的象征。因此,每逢大小宴席,蒙古族都以白食为宴席的开端。
例如,在宴席开始之前家主会将一银碗奶按照辈分和年龄让客人品尝。再如,蒙古族在祭奠翁衮山神、敖包和苏力德的时候,都会用鲜奶向上天和圣主祭洒。
在喜庆和祈祷结束后,往往用双手挥动着奶桶,进行招福致祥的仪式。又例如,当客人看到准备好的羊背子的时候,会发现羊头上面抹了黄油,这表示款待客人时,以羊背子作为红食中之上品,但仍要以白食为先导。
以饮为主
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也是非常讲究的。
以饮为主是蒙古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这种习俗的形成与蒙古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形式和饮食特点有关。即奶食、肉食品的营养丰富,喝奶茶时泡上奶食、手把肉等,既解渴又耐饿。由此,逐渐形成了一日三餐中早晨和中午喝茶的习惯。
除了茶,蒙古族的饮品还有马奶酒。据《黑鞑事略》记载:“马之初乳,日则叫其驹之食,夜则聚以涕,贮以皮囊,味微酸,始可饮,谓之马奶子”。
元朝蒙古族把马奶酒作为最重要、最好的饮品。元朝宫廷和蒙古诸王都拥有一批专制马奶酒的人,所制马奶酒除自饮之外,还在举行宴会、款待客人、赏赐臣属和祭祀时使用。
孟驰北先生在《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中也提到:“蒙古族中有一个传统节日——马奶酒宴,每逢阴历八月,草原上的蒙古族几乎家家户户都要酿造马奶酒,然后相互庆贺,开怀畅饮”。这些都可以说明马奶酒在蒙古族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饮食特色
蒙古族特色主要体现在蒙古族的菜点风味上。蒙古族人的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的菜点原料。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
菜点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烧牛蹄筋:以牛蹄筋和大葱加工烧制的佳肴。此菜用料讲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软,富含营养,常用于迎宾宴席。
马奶酒: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
奶皮子:味道纯香、营养丰富。酥油:酥油味道独特营养价值极高,中西餐均可饮用。
奶酪:质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众喜爱的奶食品之一,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在创造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时,也形成了相应的饮食习俗。这些习俗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蒙古族的饮食习俗具有家庭、社会、宗教信仰的多种功能。当辛苦一天的牧人冒着凛冽的寒风,回到蒙古包里与家人围坐,捧起热腾腾的奶茶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馨;蒙古族节日婚嫁的饮食习俗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成为联络情感、增进友谊的纽带;整羊席上的优美的祝词、热烈的氛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蒙古族的饮食模式还有信仰功能,自明代以来,喇嘛教祭火时也让火神分享各类蒙古族食品。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的饮食与汉族饮食模式相互交流与影响。蒙古民族在10世纪至12世纪初已形成了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征和经济文化传统的饮食模式和饮食制度,其饮食模式虽具有独特性,但也受到汉族、满族等民族的影响。
《周礼·天宫》上记载了“八珍席”。元代著名诗人白珽在宴会上品尝蒙古八珍之后,赋诗称赞:八珍肴龙风,此出龙凤外,荔枝配江姚,徒夸有风味。
吃全羊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而“全羊席”却是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它吸取了汉族的烹调技艺,把蒙汉的饮食文化推向高峰。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所记述的近百种美味中有五分之二是游牧民族的食品,其中的驼羹、牛蹄筋、马乳等佳肴早为汉、满等民族所接受。
游牧民族制做酸马奶的技术早就传至中原。《汉书·礼乐志》记载有桐马酒,《说文》云:“汉有桐马官,作马酒。”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而奶与茶的结合“奶茶”,自古以来是蒙古民族喜爱的饮品。
《蒙古风俗录》记载,蒙古食谱中最为贵重的膳食是整牛、整羊宴席,蒙古人统称诈马宴。
在《蒙古食谱》书中记载了诈马宴制作过程。制作诈马宴时,以蒙古人宰杀羊的传统方法为好,把整羊用开水煺毛,剖开胸膛部位,去掉内脏,清理干净,用盐和五香调料腌制,然后将开膛处缝好,放入有盖的大海锅或者特制的烤炉中蒸制或者烤制。上席前要弃其角、直肠、四蹄,在大木盘或大铜盘上,把整羊摆成站立式或者卧式,然后送上席,羊头朝主客位(一般是年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