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盘王节,流行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瑶族人民居住地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瑶族盘王节源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现代的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瑶族盘王节是哪一天

主要活动

瑶族盘王节有固定的程序,首先就是敬奉盘王。过节时要设置祭坛,悬挂诸神像,正中最大的一张就是盘王像,左右是真武、功曹、田公、地母等的神像。祭祀开始,鸣火枪三响,接着鞭炮齐鸣。在鞭炮声中,族老寨老在神像前供奉猪头、糯米粑、鸡肉、酒等祭品,人们面对神像,低头默祷,表示敬仰、怀念。

祭毕,众人唱盘王歌,跳盘王舞。《盘王歌》是在会歌堂中形成的史诗,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瑶族诗歌总集。《盘王歌》抄本有二十四路、三十二段和三十六段三种,每种的诗句都在三千多行以上,唱一部《盘王歌》,须七天七夜方能唱完。有讲述日月星辰万物起源的《盘王图歌》;讲述洪水滔天,伏羲兄妹造人民的《伏羲小娘》。

有赞美瑶族居住过的地方的《桃源洞歌》;反映瑶族狩猎生活的《放猎狗》;记述瑶族古老狩猎方法的《立横枪》;反映农事的《雷公歌》;歌颂能工巧匠的《鲁班唱》;有互相盘问的《何物歌》;以及将一些常见事务错乱编排,引人发笑的《滑稽歌》;还有歌唱爱情的情歌,如《歌春》《歌花》《歌果》,以及反映妇女苦情的《二娘歌》等,总计不下几十种,而且《盘王歌》里不仅有歌,还有曲,《盘王歌》计有七支曲子,即黄条沙曲,三逢曲、万段曲、何叶悲曲、南花子曲、飞江南区和梅花曲,总称“七任曲”。

“盘王舞”以鼓锣伴奏,舞步动作忽而上跳,忽而下蹲,忽而左转,忽而右旋,动作健美、威武,再现了瑶族先民耕种狩猎、出征杀敌的一幅幅模拟画面,时而有男女伴唱。盘王节除祭盘王、唱盘王、跳盘王外,有的地方还跳花棍、放花炮、唱情歌。

除了唱盘王歌,跳盘王舞之外,有一种长鼓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黄泥鼓。鼓有多种类型,但瑶族使用的用黄泥制成的鼓,很有独特之处。黄泥鼓属于长鼓中的一种,是居住在大瑶山上的坳瑶(瑶族的一个支系)人制作的乐器,坳瑶称它为“尼网雍”,即用黄泥浆水糊于鼓面定准鼓音而得此名。

由于鼓面湿润,增加了厚度,敲打时发出”空——央、空——央”的特别洪亮的双连呜音,非常动听,而且可遥传数百里之外。每逢盛大的传统节日“跳盘王”时,方可击此鼓,平常是不能敲击它的。黄泥鼓用木质软韧且轻便的泡桐木镂空两头制成,有公鼓和母鼓之分。公鼓腰长,约有三尺二寸,直径四寸,鼓两端呈喇叭形状:母鼓腰短,约长三尺,直径六寸。

鼓面都用山羊皮蒙面,两端系上八条棕绳对拉紧,中间再用竹片旋绞绳索,使鼓面绷紧。黄泥鼓舞有着非常独特的韵致,跳时一只母鼓需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表演者把母鼓斜背在胸前,用双手拍击公鼓则竖着用右手拿住,左手敲打。整个舞姿变化多端,雄健,洒脱。母鼓是指挥,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公鼓须合着母鼓的鼓点来敲打,因此,母鼓的鼓手常用寨老来担任。

母鼓悠然自得,柔中有刚,公鼓则动作矫健有力、热情奔放。青年男女绕转着公鼓和歌队把母鼓紧紧围住其中,犹如群星拱月,而母鼓又不时和公鼓对应敲打,使得整个舞蹈富有韵味而活泼潇洒。只见那些头缠红巾、上插羽毛、身穿齐领对襟衫、腰挂长鼓、脚踏环子的瑶族小伙子们一步一转身,拍打着长鼓.随着“咚吧——咚吧”之声此起彼伏,鼓手们时而弯腰行进,时而击鼓跳跃。同时,几位盛装的姑娘,在一位歌师的领舞下,手拿花巾翩翩起舞,穿插舞中,唱着优美的黄泥鼓歌。

在跳盘王的过程中,青年男女常常间插对歌,未婚的可以通过对歌物色对象,双方情投意合,即互赠信物,以定终身,老年人则利用这个机会交流生产经验,互相预祝来年丰收。

盘王节可以一家一户进行,也可以联户或者同宗同族人集聚进行,但不管以哪种形式举办,都要杀牲祭祀,设宴款待亲友,节日一般为3天两夜,也有的长达7天7夜的。盘王节仪式由4名正师公主持,各司其职,即还愿师、祭兵师、赏兵师、五谷师,每人1名助手,共8人,此外还有4名歌娘歌师、6名童男童女、1名长鼓艺人和唢呐乐队参与盘王节。

标签:瑶族 黄泥 男女 敲打 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