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坐落于东天山北、蒙古高原南,处天山与蒙古高原的夹缝中。巴里坤的历史似她的城墙一样厚重、悠久。早在汉唐,这里就是新疆军事、交通要塞,班超、樊梨花等在这里留下沙场征战和贬戍足迹。

樊梨花与巴里坤有什么关系

巴里坤秦末汉初称“蒲类”,唐时归入中原版图,并置蒲类县。史书记载:这里是“投笔从戎”的班超与匈奴初次交锋的地方,也是樊梨花征西的战场。巴里坤又是中原人走西口的必经之地,是“新疆汉文化的仅有的沃壤”。

巴里坤大河唐城

大河唐城位于巴里坤大河乡东头渠村东部,巴里坤盆地底部中心区,是哈密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唐代古城遗址,所以叫大河唐城或大河古城。1957年被列为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史书记载:唐王朝平定高昌叛乱之后,加大了对西域的统治力度,在西域设置了西州和北庭都护府,并效仿汉代在此实行兵屯制度。

在远离城池的其它军事要道上,唐军还筑了不少烽燧,城池、烽燧相望,随时观察了解军情,及时上报指挥部。驻守烽火台的兵士,也大都在其周围垦田种植。城池、烽燧相望,伊吾军、驻守高昌的瀚海军、驻守北庭的天山军互为犄角,稳定了唐在天山以北局势。

巴里坤县城中一座阁楼,是为纪念唐朝巾帼英雄樊梨花征西而建的。

巴里坤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就有建置记载。巴里坤古称蒲类,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历史上曾有过蒲类(西汉)、甘露川(唐代)、巴尔库尔(元代)、巴里坤(清初)、镇西(清代)等不同称谓,一直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中心。

巴里坤文化淳厚,民汉文化、中西文化在这里荟萃交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庙宇文化、城池文化、遗址文化等,被史学家推崇为新疆汉文化的宝地。巴里坤素有“古牧国”、“文化重镇”之称和“万驼县”的美誉,是新疆历史上“三大商都”、“八大名城”之一。

2007年,巴里坤社火脑阁抬阁、民间故事、巴里坤小曲子、汉族节日习俗被列入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共7个,巴里坤占4项)。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有全国四大鸣沙山之一的巴里坤鸣沙山、新疆三大草原之一的巴里坤草原以及西黑沟、怪石山等。

巴里坤古迹众多,有近1300年历史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河古唐城遗址、3000年历史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月氏王庭兰洲湾子古遗址群、200多年历史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疆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夯城汉满两城和地藏寺、仙姑庙,有唐代、清代修建的绵延200余公里的28座烽火台。巴里坤曾有各类庙宇百余座。

标签:新疆 文化 单位 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