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乐器种类繁多,据统计至少有40多种。黎族有哪些打击乐器呢?

黎族有哪些打击乐器

榔棹柃

黎语称“榔勺”或“牛柃”,长20~30厘米不等,宽15~20厘米,中间空心,空心口内安装两个小木柚吊绑,摇动起小木柚撞击两边空口发出“咯咯”响声。大的榔棹柃发出的声音低沉,小的发出声音高亢响亮。音阶为6 1 5 2 4 6 i,敲击时双音连音不断,常用于黎族民间八音队婚礼演奏与文艺晚会演出。

大皮鼓

黎语称“根龙”,黎族传统打击乐器。用一段粗大的圆木挖空为鼓身,两端蒙牛皮或鹿皮,鼓高约100厘米,鼓面直径约35厘米,中间大两头稍小。有的大皮鼓的鼓身和鼓面还绘有动物纹和人形纹。大皮鼓常用于娱乐、传信、祭祀等活动。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亲故聚会,椎鼓歌舞”。这说明至少自宋代起,大皮鼓就一直在黎族地区流行。

蛙锣

黎族打击乐器。由铜铸成,为圆形,形似盘子,一般直径30厘米左右、厚度为5厘米左右。有两种类型,因在锣体的外面边缘处一侧铸上青蛙而得名。多在举行宗教仪式中使用,平时将蛙锣收藏在家中或埋在地下。

1949年前,蛙锣在黎族社会中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哪家拥有的蛙锣越多,哪家的财富就越多、身份地位就越高。20世纪50年代在乐东三平头塘村发现一大型蛙锣,直径40.7厘米,锣面铸有阳纹的两龙含珠图案和八卦符号。蛙锣现仍在黎族地区流行。

叮咚

黎族特有的打击乐器,黎语称“朗贡”。叮咚由木杆和木架组成,木杆是发音体,多采用红木或其它质地坚硬的木材制成,杠长200~240厘米、直径10~20厘米,用绳索吊在刻有花纹图案的三脚木架上。在黎族民间,常用黎语叫“柴即慎”木材制作。

叮咚制成后,每根木杆能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上下两根为小三度的谐和音程。音调不准时,除可用刀子修正木杆外,也能通过移动吊挂在木杆两端的绳索来调节。叮咚有两根木杆、三根木杆、四根木杆、五根木杆等形式。

演奏时,演奏者站立在叮咚架前,两手各执一根长30厘米、直径3厘米的圆木棍敲击。两根以上木杆的叮咚,便能奏出更多的音符,发音可构成七声音阶,但技巧较难掌握。

叮咚敲击节奏很丰富,多用二拍子或四拍子,很少用到三拍子。节奏组织常为对称的手法,通常用左手以急速的节奏敲同音返复,作为衬托音,右手以稍慢的速度奏出曲调,并以不同的音型越敲越快,运用变奏的形式造成高潮。

它和演奏木琴相似,不同的是,木琴是由长短不一的小木块按一定音序编排连接而成,而叮咚则是敲击木杆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有别的声响。叮咚的特点是简单易学,人人能打,声音清脆嘹亮、淳朴动听。在农业生产上,叮咚还能起到驱赶鸟兽、保护农作物的作用。

叮咚是黎族古老的民间乐器。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人们拿起钩刀,到山上砍除荆棘和莽丛,清出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来种植“山栏”稻和玉米。

可是,山里森林密布,野兽成群,人们辛辛苦苦种上的庄稼,经常被野兽破坏,特别是当“山栏”稻成熟时节,野猪便来偷食,往往一夜功夫能把大片的“山栏”稻啃个精光。为了保护劳动果实,黎家人便在山中搭起茅棚看守庄稼,还砍下两根近两米的木杆吊在棚前,再用两根短木棍不停地敲打起来,以恐吓野兽。这就是叮咚的由来。

打叮咚的原始形式,是与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先将叮咚木杆吊在守”山栏”园的守棚上,另在离叮咚较远的地方立着两根劈开的竹子,用一根绳子系住竹子,再将绳子的另一端绑在守棚里,人们打叮咚时,中间穿插着拉绳,而绳子便拉动两根竹子发出响声,可将较远处的鸟兽吓跑。叮咚对驱赶猴子最有效。打叮咚成了黎家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娱乐形式。

在黎族群众中,不论男女老少都爱打叮咚,还编了许多叮咚民歌。每逢过年过节或集会,就一边演奏,一边歌唱。

有一首叮咚歌这样唱道:“山栏稻米软又香,过去全被地主尝,贫农深夜守山栏,打起叮咚赶野兽。今天黎家得解放,山栏稻米人人尝,叮咚越打越响亮,声声感谢共产党。”直到今天,每逢佳节,黎家人用叮咚演奏歌曲,欢庆丰收。

标签:叮咚 厘米 发出 演奏 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