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传世之作,除了这首《春江花月夜》,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但仅仅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被评为“孤篇压全唐”。为什么《春江花月夜》会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它好在哪里呢?
(一)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这是世间最美的五种物,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司空见惯的,却很少有人会选择把它们堆放在一起。
春江,潮水,弯月,芳甸,华林,流霜,白沙……每一个事物原本都平淡无奇,但在月华的照射下,景物层层递进,便如蒙了一层层轻纱,先是月下江,然后月下花,月下霜,月下舟,月下树,月下人……因月的照射更添了一丝朦胧。
月本清寒,而春季月光照射下的事物也更冷寂,自然而然人也更感伤而孤独,更有一个人长衫磊落独自站在江边,是孤独也是落寞,连背影都仿佛虚空,谁又都可以想像。
扁舟子,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几个静而冷的物,却无一例外都是生活中最具典型最可引人入胜的事物,舟本渡人,而此时是月夜扁舟,楼台本应灯火欢愉,现在是冷月斜移,月光无情入了玉户帘、捣衣砧,也更映射出了人影的单薄孤寂,于是便成了一幅月夜下的花,河,树 舟,人,相互依偎的图,安静而清美。
(二)哲理性强
月之初,如何?似乎从没有一个人可以回答得出这个问题,天地草木一切都按其不紧不慢的速度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没有人去追问,没有人去思考。可张若虚他想到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道家所参悟的何为本原的道法,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又归于气,一切的最初都是谜底。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夜夜的光辉,一月月的皎洁,一年年的花开,一代代的传递。似乎月亮永远是保持着那个频率,永远年轻。而人呢?却已不知更迭了好几代。
这是月亮的寂寞?还是人的可怜?在物与人的对比中人生更显突兀短暂。
(三)情景交融
每四句一押韵,读时朗朗上口,又杂四个相连问句引人思考。以静衬动,写出了从月出到月落间自然景物的自然更迭,静谧中带着极强的渲染力。
借鸿雁传书,鱼龙传书等意象抒发了游子对家乡,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后面光不度,水成文,不还家又加重了离别之苦。又以古人常用的月的意象发出不同的思考,感受到了茫茫浮世间人的渺小,以乐景月下物和哀情月下人作为对比表达了年华易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朦胧静谧中带着淡淡哀愁却又不重,景物飘渺情也飘渺。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又把一切带回最初月出时的虚空。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一个月出与月落的轮回,也是一个人对生命思考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