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业豫剧表演团体在大陆相继成立,新编曲目、剧目大量出现。河南梆子被官方正式命名为“豫剧”,国家摄制了大量的舞台艺术纪录电影片、电视片,保存纪录了许多艺术家和剧团的表演艺术。

豫剧解放后发展状况

中国国民党为表现其文化正统性而提出“弘扬中原文化”的主张,豫剧做为中原文化典型代表在台湾得到大力发扬。1950年,陆军政战文工体系在高雄凤山排出台湾第1批豫剧公演。李登辉、陈水扁在台湾执政时期,大力推行本土文化,台湾豫剧环境受到影响。在马英九上台后,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豫台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豫剧在台湾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台湾豫剧团是隶属于台湾地区文化部门国立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的国家级公立豫剧表演团体。

19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职业演出团体,使豫剧已成为中国境内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导演杨兰春、作曲王基笑开辟了一条豫剧现代戏道路,创造了以《朝阳沟》为代表的反调唱法,被称做“现代戏流派”,是豫剧中的歌剧。《朝阳沟》成为一部不可复制的经典。但随之产生的大量豫剧现代戏,也令不少业内外人士担心,因优良传统唱腔在现代戏中的异化和丢失,以及选材审美、唱词设计艺术性的严重缺失,豫剧的雅和韵无法在豫剧现代戏中得到体现,致使豫剧的品位和品质严重下降,并且还造成万人一腔的局面。

1951年,台湾空军成立以毛兰花为核心的业余豫剧团(大鹏豫剧队)。该业余豫剧团开办了台湾史上第1个豫剧科班:台湾地区空军业余豫剧团学生班(大鹏豫剧队学生班),招收第1期学生8人,第2期学生4人,第3期学生8人后停办。台湾地区陆军有黄龙豫剧队、虎贲豫剧队、捷豹豫剧队。

1953年,黄杰的部队迁台,划为台湾海军陆战队,驻地高雄。迁台后的“中州豫剧团”在时任海军陆战队司令周雨寰及夫人的关心和时任职参谋长于豪章的支持下,改组为“飞马豫剧队”。同年4月初的一天,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在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的介寿堂观看了一场豫剧,在演出过程中,蒋介石连声称好,谢幕后,他脱去军帽,频频向台上招手,并对在座的政府要员说豫剧是最富教育之剧种。

1956年3月,河南豫剧院成立,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有系统、有计划地培养戏曲艺术的新生力量为己任,以豫剧专业为主的河南省戏曲学校(今中原文化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同年9月8日,河南省文化局提出在全省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并决定在年底召开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12月举行的观摩大会上,共有23个剧种参加演出,豫剧剧目几乎占演出剧目的一半。

1957年,随着反右斗争的不断扩大,全国各地有一批豫剧工作者如陈素真、阎立品都被打成右派,遭到批判。1962年整并成立陆光豫剧队。台湾海军陆战队有飞马豫剧队;联勤有四四豫剧团。

1959年开办的台湾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学生班是台湾史上维持最久的豫剧科班(后来改成国立国光剧艺实验学校豫剧科),停办前共培养出9期学生。

台湾第3个豫剧科班,是还没有培养出毕业生就随剧队停办了的台湾陆军陆光豫剧队学生班(在读生转到飞马豫剧队学生班)。

从1940年到1960年,豫剧开始向全国更广的范围传播,四十年代西进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五十年代南下湖北、四川、贵州、台湾等地,北上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传播至全国二十多个省份。

1965年,在飞马豫剧队要奉命解编之际,蒋经国在高雄听取了海军和陆战队的长官们的意见后,下令保留飞马豫剧队,蒋经国还想办法解决了豫剧队的经费问题。1965年起台湾军方政战体系开始逐个解散各军种的豫剧团队。

1966年,台湾空军业余豫剧团在屏东解散(联勤四四豫剧团已先散班)。

标签:台湾 剧团 学生 成立 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