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瘦辞”。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期,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那么常见的灯谜术语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谜底别解
亦称别解在谜底,是传统正宗的制谜法门,至今仍是人们最为常用的别解手法。它的主要特点是谜面文义取本义解,但谜底文字却取歧义解。
例如:“伤口愈合”(打经济名词一),谜底是“创收”。“创收”的本义是指“创造财富,增加收入”。但如今将谜底的“创”别解作“创伤”,“收”别解作“收缩”。“伤口愈合”也就是创伤合拢长好了。
谜面别解
是灯谜别解手法之一,指谜底文义取本义解,而谜面文义却取歧义解。例如:“猎户斗豺狼”(打国产影片一),谜底是“星星星”。谜面似乎是讲猎人打猎的情形,但这只不过是作者在谜面故布疑阵罢了。本谜其实是运用谜面别解手法,在谜面上罗列了三个星座名称:“猎户”和“豺狼”是现代天文学的星座名,而“斗”则是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之一。
因而猜射时应先对谜面进行别解,再运用归纳法得出谜底“星星星”。又如“单晓天”(打五字俗语),谜底是“人生地不熟”。谜面本是中国当代书法家名,今别解成“单单(仅只)晓得天”。由于古时把“天地人”称为“三才”,既然命命是晓得天,可推知对地和人都是陌生的、不熟悉的了。故可将谜底顿读成“人生,地不熟”来扣合谜面。
与虎谋皮
灯谜界将灯谜命题创作称之为“与虎谋皮”,即按照选定的谜底和谜目,配制谜面。因为灯谜又称“灯虎”、“文虎”,筒称“虎”,谜面自然就是“虎皮”了。
拟面征底
同以底征面的“与虎谋皮”相反,以面征底就是只列出谜面,要求应征者自己选定谜石和谜底。所列出的谜面一般是诗词名句或某些专门名词术语,以及有一定意思的词语。要求所选的谜目要恰如其分,范围大小与谜底相符;所选的谜底要求必须与原面扣合贴切,无斧凿痕迹或牵强附会之弊病。
拆底就面
以别解手法将谜底分别拆开,一一与谜面对应相扣。猜此类谜难度比“拆面就底”大得多。因为运法于谜面时,字句显豁,较易推测;但运法于谜底则往往需多方联想,反复探索才能中鹄。
如:“炅”(打欧阳修词一句),谜底是“人约黄昏后”。这里将谜底别解作:如果把“炅”字的“人”约开:(省略),剩下“日”和“八”则分别是“黄”字和“昏”字的最后部位。又如:“大禹”(打四字常言),谜底是“实属空前”。大禹本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今将谜底别解为:如果把“实”和“属”两字空了前头部分,则剩下“大禹”二字。
谜面更新
指同样的谜目和谜底,用不同的别解方式去谋求不同的谜面,以达到不同的谜意效果。要注意不能依样画葫芦,机械地照按原来谜面的意思去更新谜面,而是应以各种灵活多变不落俗套的别解手法来求得意境上令人耳目一新。
格助谜活
这是指在灯谜制作过程中,制谜者通过设“格”,便一前本来不能入谜的题材成为谜材,从而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对制谜者来说,设“格”能够把某些难以制谜的词句进行适当的调整变换,以便构思更恰当的谜面,这就大大扩充了谜材的范围,给制谜者更广阔的思路及更多样的手段来增强谜趣和变化。对猜谜者来说,只要熟悉谜格规则,猜射非但不会增加难度,反而能够知格通变,容易在既定的范围内胸有成竹地探索出谜底来。
谜面加注
指在谜面文字后再加上一句附加语,暗示谜面或谜底需要增加某个字,某个偏旁部首或剔除某个字,某个偏旁部首才能扣合。这些附加语除了表示自谦或自诩之外,也有其他鼓励性或逗趣性的词语等。表面看来,这些附加语似乎是附带一提,无关痛痒,实际上是作者故布疑阵,巧设机关。因此,猜者除了推敲谜面外,还须将这些附加语作为重要因素考虑进去,这样才能不鹄。
例如“二”(打聊目二),谜面注有“此谜出丑”,谜底是“王十、牛飞”。这里“此谜出丑”,貌似谦虚,实际上是暗示谜底中要出现“丑”,亦即“牛”字。这是按地支配生肖,丑与牛相配,以“王十飞”来扣合谜面。又如“不废长河万古流”(打中国围棋手一),谜面注有“此谜猜中得现金”。
谜底是“江铸久”。谜面“不废长河万古流”扣合“江寿久”。要使“寿”变成“铸”,须在寿字旁出“现”一个“金”。这就是“此谜猜中得现金”的庐山真面目。又如“旭日临窗,易然命笔”(打法律名词一),谜面注有“谜底无人可猜中”。谜底是“但书”。谜面加注语似乎是作者自微之词,其实是暗示谜底撇开“人”字偏旁不猜,将“但书”作“旦书”来猜即可与谜面扣合。
有典化无典
指谜面似乎是借用典故,实际上却布下谜阵,瞒天过海,用其文而避其义,通过对谜面进行别解,从而把谜底推出。如:“细君”打三字口语“小皇帝”。“细君”的典故是:汉武帝赐肉给群臣,东方朔抢先拔剑割了一块肉,想带回家。武帝问他为什么,他说带回去给“细君”。细君是东方朔妻子的名字,后人遂以“细君”泛指妻子。今撇开原典,将“细君”别解成“小君主”,以“细”扣“小”,“君”扣“皇帝”,遂得出谜底“小皇帝”,又如“莫须有”(打四字口语),谜底:“不要胡来”。
谜面的典故是:南宋奸臣秦桧为了投降金国,就诬陷奋力抗金的爱国将领岳飞,并把他逮逋下狱。大将韩世忠问秦桧:岳飞犯了什么罪?秦桧说:岳飞的罪“莫须有”。意思是“也许有”。韩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遂以指捏造诬陷的罪名。此谜不按原典正面会意扣合,却将“莫须有”别解为“不要有须(胡子)”来扣合谜底“不要胡来”。从而达到有典化无典的作用。
场合和对象暗扣
在1986年桂林漓江风光,一边举行竞猜活动。当时有位谜友即席挥毫挂出一谜:“此时此地”(打国画家一),谜底是“李慕白”。面句出自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谜底的“李”暗指李白,韩荆州即韩朝宗,曾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当时以善于识拨后进,在士流中享有盛名。根据制谜者姓名暗扣的谜—如“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打现代作家一),谜条上注明制谜者为朱某。这条谜的谜底是“朱自清”。“自清”与谜面题意扣合,“朱”暗扣制谜者本人,谜底别解为“唯有我朱某一个清醒”。
一谜多底
同一个谜面和谜目,却有多个不同的谜底的现象叫做一谜多底。例如“兴会无前”(打字一)这条谜,如果采用减损法来猜射,谜底是“公”字。这是将谜面别解成“兴会”二字没有(无)前面部分,剩下“八”和“台”合成“公”字。但如果采用方位法来猜射,谜底却是“佥”字。这是将谜面别解成如果把“兴会无”三字的前面部分(即⺌一、人、一)组合起来,便拼成一个“佥”字。
又如这样一条谜:“人丁”(打成语二)如果采用减损法来猜射,谜底是“大打出手,一笔勾销”。解作“打”字出了手得“丁”,“大”字勾销了“一”得“人”合起来便是谜面“人丁”。但如采用增补法来猜射,谜底却是“如出一口,大有可为”。解作:在谜面“人丁”上如出现“一口”二字,“一”与“人”合成“大”,“口”与“丁”成为“可”,即“人丁”变成了“大可”,从而与谜底相扣。
由于灯谜猜制手法多种多样,也由于谜底范围相当广阔,出现一谜多底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关键在于要对这个问题正确对待。一方面在制谜时要反复推敲。多方审查,尽可能避免一谜多底;另一方面,如果别人猜的底同样扣合贴切,言之成理,那么也应该算猜对,因为这样才符合猜谜的客观情况,使人口服心服。
旧谜新猜
这里的“旧谜新猜”是指借民间谜语为面,去猜射灯猜之底的一种新颖别致的灯谜猜射方法。它是民间谜语与谜横向联系的产物,是将民间谜语与灯谜两种不同的猜射方法有机地结合而形成的综合体。旧谜新猜与灯谜重门格有点类似,它是先根格民间谜语的谜面揭出原来的谜底,再以这个谜底作为中介谜意,运用灯谧别解手法去猜射符合谜目要求的谜底。
例如:“一粒谷,撒满屋”(打摄影名词一),这则民间谜语原底是打一物“电灯”。如今可根据一盏电灯将整间屋子照亮之意境,进一步揭出谜底“室内光”,别解为“室内充满了电灯光”,从而与谜面意境相互关映。又如:“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河重就不见”(打中国市名一),这则旧谜原底是打一自然现象“下雨”。
如今可以从“雨水”这个中介谜意进一步运用别解手法进行思索,便不难将灯谜之底“天水”揭出,谜底别解成“天上落下来的水”从而与谜面意境相吻合。再如:“一间屋窄窄,内有五个客”(打三字俗语),这则旧谜原底是打一人类动作“穿鞋子”。如今却从谜面“五只脚趾穿入一只窄窄的鞋子里面”这样一种意境,运用别解手法,揭出谜底“穿小鞋”。
还有这样一则旧谜:“棋盘大大,棋子多多,能看不能摸”(打国际名词一),原来的谜底是打自然界事物“星星”。如今从“天空好比棋盘,星星好比棋子”这一意境,运用别解手法进行联想,便可顺藤模瓜似地将谜底“最高当局”揭出,谜底别解为“高高的天空当如棋局”。
字字双谜
“字字双”原是曲词牌,古今许多谜人用它做谜面或谜底,从而形成一种灯谜表现形式。如果用“字字双”做谜面,谜底要求每字笔画每字笔画组成皆成双数。
如:字字双(打国名一),谜底是“多哥”。又如:字字双(打已故作字一),谜底是“舒舍予”即老舍。“多哥”包含有两个“夕”和两个“可”,“舒舍予”由两个“舍”和两个“予”组成。如果用“字字双”谜做底,则要求谜面成文并能拆成双数的字。如:女子也好驰马(打词牌一),谜底是“字字双”。谜面有两个“女”字,两个“子”字,两个“也”字,两个“马”字,皆成双数。字字双谜虽然由来已久,但谜味不够浓,扣合较浮泛,这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