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老鼠嫁女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传说在中国很流行。
作为中国民间俗信,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
简介
旧时中国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
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鼠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由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为不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庆祝
南方
在江南一带的传统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北方
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
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则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四川绵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
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
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反映了人民鲜明的爱憎。
客家习俗
赣南、闽西、台湾—正月初三:闽西宁化、赣南石城等地客家风俗,年初三晚上厨房、厅堂、房间都不照例点“岁火”,让老鼠出来“行嫁”时看不见路,因而或摔死、或撞死,断子绝孙。虽然不点灯为老鼠嫁女照路,但还是对老鼠充满着一种客家的悲悯。
一则早早睡觉,不耽误老鼠嫁女、成亲的良辰,二则床底、墙角到处撒炒熟的黄豆、花生,甚至撒米、撒盐,作为恭贺老鼠嫁女的礼品。台湾地区,正月初三亦为老鼠结婚日。无论客家人还是闽南人,民间也都忌讳晚上点灯,早早就入睡了,以免打搅老鼠嫁女、娶亲,人鼠各自相安,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