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和日本

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和日本

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和日本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

据光明日报(张海鹏):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这场战争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甲午战争失败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捩点,也成为远东历史发展的转捩点,进一步说甚至成为国际局势发展的转捩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惨痛教训,在在都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不幸的是,当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时候,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以来的一次令人痛苦的倒退。个中因缘,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深总结。痛定思痛,因作甲午战争百廿年祭,对120年前的历史作出检讨。

日本处心积虑为发动侵华战争做准备

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朝鲜、侵略中国的不义战争。

日本觊觎朝鲜、中国和琉球由来已久。16世纪末,关白(相当于宰相)丰臣秀吉说过,“要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17—18世纪,日本鼓吹占领朝鲜和中国者,代不乏人。19世纪幕府末期的思想家多有占领中国、朝鲜、琉球的主张。明治维新的先驱者吉田松阴提出“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湾、吕宋诸岛”。“脱亚入欧”论的主张者福泽渝吉要求日本“应同西洋人对待中国朝鲜之方法处分中国”。无疑,这是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提供舆论准备。

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宸翰》,宣布“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在这个方针下,日本图谋夺取琉球、朝鲜和台湾。1879年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因为琉球与中国之间存在藩属关系,吞并琉球遭到清政府抗议,中日之间就琉球地位问题谈判数年,成为未决的悬案。直到1887年,总理衙门大臣曾纪泽还向日本驻华公使盐田三郎提出,琉球问题尚未了结。1888年,日本已决心用战争手段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便主动放弃谈判。此后,清政府不承认冲绳县,只承认琉球国。

琉球得手,日本即把朝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1873年,西乡隆盛说过:天皇“早在维新时就已考虑朝鲜一事”,“忍耐至此,乃为等待今日之到来”。日军从台湾撤兵不到半年,就派军舰到朝鲜釜山进行测量,在江华岛与朝鲜军队发生冲突。日本一方面派大臣与清政府谈判朝鲜问题,另一方面压迫朝鲜订立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为日本下一步侵朝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时候,日本自觉实力还难以与中国对敌,便加紧在国内扩军备战,建设海军和陆军;同时派出特务人员到中国作实地调查。这些人回国后都撰写了考察报告。1887年春,参谋本部陆军大佐小川又次提交了《征讨清国方略》,这个方略对中国总兵力和各省军力分布做了详细报告,分析了清政府的财政、军费、海军建设、沿海和长江防御设施、官僚和国民素质等,提出“断然先发制人,制订进取计划”,以八个师团军力“攻占北京,擒获清帝”,战后缔结和平条约。可以说,这个方略对中国国情的总体认识,是当时清政府官员不具备的。

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提出了“主权线”和“利益线”概念,认为朝鲜是日本的利益线,为了确保利益线,进取中国就是第一要务了。显然,日本将发动侵华战争的命题已经提上了国会讲坛。在第四届国会上,天皇提出所谓“兼六合而掩八纮”,实际上就是批准了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方针。1893年,日本政府成立“出师准备物资经办委员会”,颁布《战时大本营条例》,同时,派出参谋次长川上操六率队到朝鲜和中国各地考察,布置了军事间谍网,构思了进攻作战的细节,得出了对华作战可以稳操胜券的结论。

对日本来说,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一切准备已经就绪,唯一缺少的就是战争借口。这时候,正好朝鲜南部发生东学道农民起义,起义军打出了“逐灭夷倭”“灭尽权贵”口号,表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态度。朝鲜政府向清政府请求“遣兵代剿”。日本喜出望外,随即怂恿清政府出兵:“贵政府何不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李鸿章对日本“必无他意”信以为真,派出直隶总督叶志超带2000兵力开赴朝鲜。

日本诓骗清政府出兵成功,便立即于6月5日,正式成立战时大本营。大本营成立的同一天,一批日本海军即开赴汉城。叶志超部清军于12日全部到达牙山,日本一个旅团约7000人兵力利用“大演习”名义租用游船公司的轮船也进驻仁川,与清军形成对峙,其实力远超清军。

这时候,东学道农民起义事件已经平息,“平叛”的借口已不存在。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兵,朝鲜也希望日军撤出。日本不仅拒不撤兵,而且继续增兵,还进一步提出了改革朝鲜内政的主张,清政府认为这是干涉内政,表示反对。7月23日清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以“改革内政”为由,率军攻入汉城王宫,驱逐国王,组成亲日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在仁川附近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约800名清军遇难。日本发动的侵朝、侵华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8月1日,日本对中国宣战后,大本营迁到广岛,天皇以大元帅身份到广岛来统帅大本营,举国一致的战时指挥体制正式形成。“击中目标,讨伐中国”的情绪,弥漫全国。

历史事实证明,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动的,绝不是偶然冲动。

面对日本侵华战争,清政府手足无措

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英法美俄等欧美大国的侵略,清政府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落后,对英法诸大国的强大是领教了的。但那时候的士大夫和清流派大臣,对近邻日本是看不起的。1871年中日之间签订《修好条规》,总理衙门没有让日本拿到中国给予欧美的那些特权,日本对此心存不满。清政府主政和清流各大臣对国际大势懵然无知,对东邻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改革发展也不求了解,对日本蓄谋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备战活动完全不了解。

日本大规模出兵朝鲜,暴露了其更大的侵略野心。清政府和主事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手足无措,进退维艰。李鸿章培育的北洋舰队虽然在1888年成军,但1888年以后就不再购进新的战舰,军费捉襟见肘,弹药严重不足。在中国担任总税务司职务的英国人赫德在黄海大海战半个月前说:“北洋水师的克虏伯火炮没有炮弹,阿姆斯脱郎的火炮又无火药。冯·汉纳根……需要有足够打一场几个钟头之久的大海战的炮弹,现在还没有到手。”慈禧太后为了修建圆明园及做60岁大庆,挪用军费,完全不顾民心向背,一意粉饰太平。

清政府内各大臣意见相左,主战、主和争论不休。帝党、后党围绕主战、主和相互攻讦。为了巩固光绪皇帝的地位,帝党主战,但却拿不出克敌制胜的办法。慈禧太后为了不耽误自己的60岁大庆,支持李鸿章对日妥协。御史言官主战,他们没有实权,不敢得罪慈禧太后,便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了李鸿章。朝廷和政府难以形成对日作战的领导核心。

面对日本大举出兵,李鸿章显然不相信日本会先动手,他让官兵相信所谓万国公法,说什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即谁理绌”。在撤兵和改革朝鲜内政问题上,中日之间不能取得共识,李鸿章却以为,单凭外交上的折冲樽俎,就可以“保全和局”,没有做打仗准备。俄国参与调停,英国参与调停,美国也参与调停,法国德国在观望。无论是参与调停还是观望,都是从自己在华和在远东的利益着想,并不是从中国的利益出发。战争即将开始,清政府及其外交部门一直在等待调停,一个半月时间过去了,基本上未做军事上的准备,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不难预计的。赫德在战争爆发时就说过:“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远非一般所期待得那样厉害。”“外交把中国骗苦了,因为信赖调停,未派军队入朝鲜,使日本一起手就占了便宜。”

战争进行中,在李鸿章消极防御作战方针的指导下,仗也打得很窝囊。丰岛海战后,北洋海军不敢到大同江以南海域巡行,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只是小败,李鸿章报告清政府: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实行“避战保船”死守港口的方针,放弃了渤海、黄海制海权。日军在辽东花园口登陆,长达半个月,除了本地农民奋起抵抗外,李鸿章未组织抵抗。日军进攻大连湾和旅顺,李鸿章指示:“宁失湾,断不失旅”,结果,设防的大连湾被放弃,北洋舰队的基地、“铁打的旅顺”也被攻陷。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占领威海卫,包围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候援绝望中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月,日军占领澎湖群岛。

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和日本

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清政府事前没有料到的。日本在战争中完胜,也是欧美各国没有料到的。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从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处处可见甲午失败的影响。

中国的宝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苦心经营的台湾模范省一举被日本攫走,台湾人民失去祖国庇护,遭受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按照条约规定,辽南的广袤土地也要割让给日本,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在远东利益上的矛盾,引起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被迫吐出辽南,却反过来勒索清政府3000万两白银。

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被迫付出2亿两白银战争赔款,三年还清,还清以前日军驻在威海卫,清政府承担三年军费150万两白银。清政府平均每年需付出8000万两赔款,相当于一年财政收入。清政府忍痛向法俄、英德银行团,发起三次大借款,除忍受苛刻的政治条件外,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36—45年内,中国要付出本息远远超过3亿两白银的数额。加上几年后《辛丑条约》本息差不多10亿两白银赔款,中国被牢牢捆绑在欧美和日本债务单上,国家的贫穷落后成了不可解开的结。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胜利取得了巨大的回报。它从一个不怎么被人看得起的亚洲国家变成亚洲巨人,变成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国家。通过《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牢牢地把琉球控制在自己手中,也把钓鱼岛群岛控制在自己手中,霸占台湾成为自己的第一块殖民地,还在中国承认朝鲜独立的名义下实际控制了朝鲜半岛,为1910年吞并朝鲜打下了基础。中国付给日本的赔款,折合成3.58亿日元。这是当时日本想都想不到的一笔巨大收入。这笔巨款中近2.7亿日元转入临时军费和扩军支出,用作扩充海陆军等军事费用以及扩大军事产业基础。可以说,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军事工业基础以及教育基础,都是靠甲午战争中攫取的不义之财。

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的“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占领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抢占路矿权利,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实际上处在被半瓜分的状态。远东地区(包括中国与朝鲜)从此成为欧美、日本等列强关注的焦点。此后,八国联军(其中日本出兵最多)对中国的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进攻并占领中国山东),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以及九国公约,李顿调查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太平洋战争,开罗会议,等等,都直接与远东,与中国相关。说甲午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予中国沉重一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不能停留在老样子上,应该有所变革。康梁发动的维新变法,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都是受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应运而生的。从此以后,中国社会改造自身的革命不可逆转。甲午战争过去了120年,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十分自信地说,重踏甲午战争覆辙的时代背景已经不复存在!(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标签:日本 中国 朝鲜 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