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帝的出生地,学术界曾经众说纷纭,除了多数观点认为是河南新郑外,还有认为的甘肃天水轩辕古、山东曲阜等。有学者在张岂有之先生黄帝出生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基础上,还提出了黄帝生黄陵说,甚至还有提出黄帝生辽河边说等。
河南新郑
《大明一统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
《广舆记》:“轩辕丘新郑,黄帝生于此故名。
明成化年间《河南总志·古迹》载:“轩辕丘在新郑县境,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
《御批历代资治纲鉴》:“黄帝母曰附宝,之郊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
《读史汇说》:“帝榆罔之世,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生帝于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因名轩辕。”
1947年,方毅、傅运森在《辞海》中解释:“轩辕史称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县)故曰轩辕丘。”
战国《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战国《世本》以及汉代《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都说黄帝“居轩辕之丘”。“有熊”和“轩辕之丘”的所在。当皇甫谧提出山东寿丘说之后,当时的史学家王嘉在《拾遗记》中就针锋相对说:“轩辕黄帝出自有熊之国”,清代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引明代太常少卿郑环说:“黄帝少典之子,生于新郑之轩辕丘,非生于兖州之寿丘也。”郭袁恒在《历代帝都考》也说:“黄帝生于寿丘”。汉代焦延寿《焦氏易林》说:“黄帝,有熊国少典之子。”《白虎通义·号篇》曰:“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和《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有熊。”。据《历代帝都》一书所载:“黄帝生于新郑寿丘,即有熊。”《辞源》中“黄帝”条的释文是,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一统志》说:“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可以肯定黄帝曾在新郑生活过。
甘肃天水
《汉书人表考》卷一载文说:“少典娶有蟜氏,名附宝,感大电绕枢,孕二十五月,以戊巳日生黄帝于天水(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山门镇白河村)。”
《水经注,渭水》也记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
轩辕氏出生于今甘肃清水县。这一观点,不仅在古代,而且在当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认同。最早说出轩辕黄帝出生地的古书,是西汉学者焦赣的《焦氏易林》。他在该书中多次提到黄帝出生地的事。他说:“黄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意为黄帝出生在伏羲故里。这里战火刀兵波及不到,有利于人们居住生活。如果把上文中“伏羲之宇”的“宇”理解为伏羲故里,而清水在远古时代也属于伏羲故里范围内;伏羲出生于成纪,这一说法学界较少争议,而多认可,佐证了与成纪相距只有几十里地的清水县。
山东寿丘
《史记正义》引《舆地志》也说:“黄帝,母曰附宝,之郊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史记索引》“索隐案: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故城东门北,今曲阜市东北八里。
寿丘位于曲阜城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宋代皇帝“推本世系,遂祖轩辕”,以轩辕皇帝为赵姓始祖。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黄帝生于寿丘,宋真宗命改曲阜为仙源县,将县城迁往寿丘之西,于寿丘兴建景灵宫奉祀黄帝。景灵宫建筑群规模宏大,玉琢成像,富丽庄严,有殿、堂、亭、庑等1320间,占地1800亩,是曲阜孔庙的三倍还多;祭祀时用太庙礼仪,等级最高。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推崇黄帝,下令重修景灵宫,准许汉人祭祀黄帝。景灵宫后毁于元末明初的战火,现遗址仍存地下,地上仅存两幢石碑。
陕西境内
《国语·晋语四》:“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很显然,确定姬水、姜水为哪条水,对弄清黄帝、炎帝的发祥地及活动区具有很大意义。《水经注·渭水》条下说:“歧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歧水即今西出岐山、东过武功、折南流入渭河的小水,因其流域正是姜族繁育的中心,故这一段的歧水自古又有姜水之称。至于姬水,郦道元引南安姚瞻的说法,认为就是天水“上邽城东七十里的轩辕谷水”。以此为基本依据,徐旭生等学者提出了以炎、黄为主的华夏集团起自西北的假设,逐渐东迁后,炎帝族在陕西境内的渭水上游一带,黄帝族在甘肃及陕北一带,获得了重要发展,以后分别沿偏南和偏北的路线继进,开始抵达中原,与东夷集团产生接触和争夺。
《中华民国解》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名作,对中国文明起源进行了一次梳理总结:“然神灵之育自西方来,以雍梁二州为根本。宓牺生成纪,神农产姜水,黄帝宅桥山,是皆雍州之地。”
《中国史纲要》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国通史教材,1961年由高教部召开的文科教材编选会议规划编写,1962年起相继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史纲要·上》记述:“在陕西一带有姬姓黄帝与姜姓炎帝部落,他们之间世代通婚。”
《中国通史》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由历史学家白寿彝总主编,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共同撰写,是新中国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炎黄族属集团在传说中,炎黄部族最早发祥于渭水流域。”
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认为:“黄帝生于陕北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姜水一带。黄帝和炎帝部落曾经顺河移动,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后来成为华夏族。”
《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是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建宪的著作,在书中提到:“在陕西的黄土平原上,散布着一些以女性为血缘纽带聚族而居的氏族……在这些氏族中,最有名的是黄帝族和炎帝族,他们生活在渭水上游的两条支流——姜水和姬水的旁边。”
北京师范大学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第一章:漫长的远古时代·第五节·我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二:黄帝和炎帝:“黄、炎两族最初居住在今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后来逐渐东移。黄帝族的迁徙路线偏北些,东渡黄河以后,沿着中条山、太行山的山边地带直到今冀北地区。”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长云《论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祖先地位的确立》:“这里黄帝与炎帝的父母亲分别称为少典氏和有蟜氏,明是两个氏族的称谓;黄、炎二帝生长的地方,只是陕西渭水流域的两条很小的支流,他们因了这两条河流才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姓氏,亦可见他们的身份为僻处一隅的氏族首领。”
2008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任总顾问,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任出品人,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十集大型纪录片《中华文明》,在第一集《曙光初照》中明确叙述:“华夏族的首领黄帝和他的另一位氏族兄弟炎帝的部落都是起源于中国西部的渭水流域,在华山脚下,人们终于找到了仰韶文化最初的源头。”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国史通鉴系列中,中国历史学会理事方志远:“大概五千年的时候,在陕西的渭水流域,生活着一支古老的部落,沿着一条渭水的支流而居,渭水的这条支流叫做姜水,所以这个部落也以“姜”为姓。他们的领袖非常著名,是三皇的第三位,就是神农氏。神农氏上配火德,所以给他取了个名号,叫做炎帝。黄帝是和炎帝同时代的一个不落的首脑,他这个部族也生活在渭水一带,只不过他们所居住的支流是另外一条支流,人们把那条支流叫做姬水。……这个黄帝就姓姬,渭水流域的土地是黄色的,而黄帝在这里领导人们,所以把他称号叫做黄帝。说他是土德,于是叫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