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不快的事实——直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那些伟大的悲剧、喜剧和十四行诗真正的作者是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莎士比亚到底是谁

秉持着"莎士比亚不存在"这个观点,不仅仅是爱八卦野史的二流学者和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马克·吐温(他专门写过一本《莎士比亚死了吗?》),以及弗洛伊德、卓别林、惠特曼等很多世人眼中有理性,有判断力,有话语权的文化名人都发表过质疑莎翁真实身份的言论,以及对莎翁真实身份的猜测。

培根才是真莎翁

在莎士比亚去世200多年后,一个名叫Delia Bacon的美国女学者,不远万里来到英国,要求撬开弗朗西斯·培根的棺材。

这位刚好也姓培根的女士之所以要挖培根爵士的坟,并不是打算认祖归宗。她声称,自己经过数年的"阅读理解",从培根爵士的书信中,解码出了莎士比亚手稿的所在—培根的墓穴中。

Bacon女士认为,莎翁戏剧的真正作者是一个由培根爵士领导的"贵族编剧小分队",而"威廉·莎士比亚"便是他们统一使用的马甲。

挖坟这种无礼的要求自然被培根家族无视了;但"培根才是真莎翁"这个理论却就此开始生长,不到30年,学术界就冒出了250多本论述这个观点的著述。

到了1886年,一批"培根派"学者干脆直接开宗立派,成立了"培根学会"。

包括Delia Bacon在内的"培根派"最坚实的底气在于,他们认为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包含着很多政治相关的暗号和密码,暗示了真实作者的身份;而培根也确实有自创密码的传言。

比如说,在《亨利四世》第一幕中,他们通过计算连字符的数量,每隔数页拆出一个词头,拼出了下面这行"密码"。

1883年,一位名叫Orville Ward Owen的"培根派"还发明了一种"解码轮"。他将莎士比亚和培根的文本分别卷在两个轮子上,快速比对,加速解码,最终科学地得出了一个结论——培根爵士(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一世的私生子(往私生活成谜的"童贞女王"的怀里扣私生子,似乎是再方便不过的事了)。

而关于“培根就是真莎翁”这个猜测因此也流传多年,很多人一直深信不疑,并努力寻找“证据”。

比如2000年美国一位女作家还出了一本名为《莎士比亚密码》的书,她表示自己在深入研究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大量的历史文献、书信、笔记和传记之后,发现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均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手,正是伊丽莎白女王与弗朗西斯·培根的母子失和造就了伟大的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到底是谁

马洛和莎翁傻傻分不清

除了培根爵士,马甲背后的另一个热门人选是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由头是有人从故纸堆里挖出了一张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画像,跟莎翁不负众望地撞了脸.......而两人的写作手法也确实被人发现了诸多相似之处。

不过"马洛派"有一个致命的bug,那就是,早在莎士比亚去世前21年,马洛就已经在一场酒吧斗殴中英年早逝了。显然,《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麦克白》不可能是马洛鬼魂附体写出来的。

但身为合格的戏剧爱好者,早在1895年,Wilbur G.Zeigler在最先提出这个理论时,便用他的想象力修复了这个bug:马洛当年并没有真的死掉,而是先诈死,然后以莎士比亚的身份"复活",写出了那些比自己"前世"的作品更为传世的剧本。

牛津公爵or莎士比亚

相比撞脸的马洛,是1920年,作家J.Thomas Looney提出的牛津公爵Edward de Vere显然更符合人们的猜测和质疑。由于Edward de Vere的人生轨迹和哈姆雷特、李尔王等莎剧男主有诸多巧合之处,此理论一出,八方响应。

不到两年后,这一派别的抱团组织"莎士比亚同盟会"(the Shakespeare Fellowship)便成立了。

而到了1952年,“牛津派”的Charlton Ogburn进一步研究指出,牛津公爵(莎士比亚)其实是伊丽莎白一世的男宠("童贞女王"再度躺枪)。

半个多世纪来,这一说法在野史圈很有影响力,2011年还被最爱编野史的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匿名者》(ps.这是一部大烂片,好莱坞将这个故事的狗血程度足足上升了一个等级——牛津公爵(莎士比亚)不光成了女王大人的男宠,他更隐秘的身份其实是女王的私生子,两人还生出了下一个私生子……)

莎士比亚到底是谁

大致梳理完两百多年来围绕“莎士比亚到底是不是一个马甲”的一些猜测和口水战之后,竟然发现关于莎翁是否存在的论证竟然有了点戏剧化的美感。

确实,在文人的世界里,相比确确实实的答案,谜团才要美得多,正如狄更斯所说,"莎士比亚的人生之于我们是一个美好的谜团,我却每天惶惶不可终日,唯恐有人要将答案揭晓。"

无论莎翁真实的身份是谁,他作品的文学性和人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标签:莎士比亚 培根 一个 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