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北方的暖气房里吃雪糕,我在南方的艳阳天里冻成狗,冬天还真是冷呀,不过现代人不怕冷,出门又是羽绒服,又是棉衣,还有各种新奇的保暖设施,我们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社会带给我们舒适的生活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在古代的人们,是靠什么度过寒冷漫长的冬天的呢?今天您来着啦,小编要给大家来讲一讲,古代人穿什么衣服御寒,花样一点儿不比现代人少!

古代人冬天穿什么衣服御寒

古代服饰的样式是不一样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流行的或规定的风格和颜色。周朝以后,各个朝代都颁布了各种法律法规,如《舆服制》、《车服制》等等,专门用来规范和管理各行各业的服饰和帽子。小编想说,古代还真是不自由呢,连穿什么衣服都得由国家来规定。首先,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冬季服装中人们使用的面料。事实上,我们今天使用的棉布在明朝期间就已经全国流行了。

在明朝之前,穷人主要使用的面料是亚麻布或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布料。丝绸属于上层阶级或富裕家庭,据中国丝绸博物馆工作人员称,在古代,丝绸织物有不同的类型,如纱、绫、缎、绢、罗、锦,厚度方面也有不同。明清时期,缎和锦是大户人家的家族制作秋冬季外套的主要材料。这种布料非常昂贵,即便是在今天,也不便宜。在战国时期,这种珍贵的布料在一些贵族人家里也只是用来装饰衣服的边缘。古人做冬衣,一般分为两层,一层面,一层里。这种两层的被称为裌衣。

苏轼有诗云:“子起寻裌衣,感叹执我手”——《初秋寄子由》。这说明,这种裌衣是古人很常见的初秋衣服。如果天气更冷的时候,人们会用絮垫进衣服。棉絮棉袄是棉花普及后的事情。在这之前,人们用丝绵垫在衣服里面。沈从文的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这样介绍的,在江陵马山楚墓一号墓中找到的古人衣物中,有一件御寒的棉衣,其中就垫着丝绵。考古人员研究后认为,这种丝绵其实是缫丝下脚料,用作绒毛、轻质和保暖。除了棉衣用丝绵填塞外,还有纺织品和各种毛皮。

随着少数民族的融合和日常服装的使用,汉魏时期,羊毛织物是用来做毡褥的,但是到了两晋,一些人开始用其来做衣服了。动物的毛皮在古代也是一种十分流行保暖衣料。灰狗皮和狐狸皮被用来制作厚而温暖的外套、斗篷和帽子。就保暖而言,我们都知道穿厚衣服没用,如果不保暖,裸露的手和头会变冷。马王堆出土文物中,有露出手指的短手套,上面还有漂亮繁琐的刺绣花纹,古朴美观。至于保持头部的温暖,有更多的技巧。明朝以前,民间妇女常戴帕头取暖。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在汉代,普通男人在冬天会用一种叫做帛巾的头饰包在头上,用来取暖。在元代,上流社会的女性会带上一种叫做抹额的保暖头巾进行保暖,还会为衣服搭配不同花色的抹额。明清时期,抹额是女性最喜欢的保暖物品,区别是,富人的抹额会镶嵌很多珠宝,用的材质也更好一些。除了抹额。富家的女人也有“卧兔儿”或“昭君套”。“卧兔儿”是一种由动物毛皮制成的女性装饰品,冬天戴在她们头上,看起来像一只躺在她们头上的小兔子,因此而得名。

“昭君套”是一种没有包住头顶的皮质帽子,是有钱家提供的女子常见的冬天保暖装扮。至于男人,他们的帽子就更多了。骑马外出的人会戴风帽来御寒、御风和御沙。明朝时候,每年冬天,朝廷还会给文武百官们分发一种叫做暖耳的饰物,温暖的耳朵是由狐皮制成的,类似于今天使用的耳罩。在清朝,官员们在冬天戴着暖和的帽子,大部分是皮革制成的。

标签:衣服 古代 冬天 保暖 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