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语文的入门课程就是学习拼音字母,只有学会声母韵母的发音,并熟练掌握各种拼音技法,才能打牢认字的基础。然而,中国古代并没有汉语拼音,在中华五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文字却一直伴随我们,那么古人靠什么办法来认字呢?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很多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等都纷纷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全面普及的重要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中国第一个创造拼音文字的人,是卢戆章,他曾经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还有《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首次用切音字拼写官话。正式的汉字拼音,是在1918年正式公布。
由此可见,汉语拼音属于近代产物,在没有拼音的条件下,古代的先生们是如何完成儿童的启蒙识字教育呢?其实古人智慧绝伦,他们早就想好了对策,为了便于识字,研究制定了四种识字方式:直音法,读若法,形声字,反切法。
首先是直音法,简单来讲,就是用一个字来标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很多最初学习外语的同学为方便记忆,是不是都有把汉字标注在英文单词上记读音的习惯呢?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直音法。其次是读若法。也是用一个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但不一定完全相同,而是读音相近的字,古时的繁体字体很复杂,有的还“字上加字”,为便于孩子们加深记忆,古代先生们便找一些简单字为一批字作注音。
再次是形声字,其实汉字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形声字,这些形声字就是从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一般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说的是类别,而声旁说的就是读音。
最后就是反切法,此法相对复杂,但十分精准,主要用的是两个字来给一个字注音,也就是一个字取一半来用给另一个字注音,类似现代汉语拼音,这种方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是我们现在研究汉语拼音读音的主要材料依据。比如“当”字就是都郎切,“东”字是德红切,“公”字是古红切。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拼音”,但古人却发明这么多种认字的方式,可见老祖宗智慧超然,办法总比困难多,让人不得不服!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