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他称帝后,治理国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铁腕反腐。然而在他强大的反腐倡廉压力下,似乎还是有很多官员朝杀而暮犯,然而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到底有着什么原因?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朱元璋反腐如此心狠,为何官员们还是朝杀而暮犯?

经过铁腕反腐,应该说,洪武朝是历史上封建政权吏治比较清正廉洁的。《明史》称:洪武年间,“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涣然丕变矣”。《明史·循吏传》中,记载的明朝270多年的循吏(清官),洪武时期占了2/3。从时间看,洪武朝30年,只占明朝的1/9,清官数却占了2/3。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朱元璋反腐倡廉造成的社会风气。

不过,尽管朱元璋下猛药、出重拳,但腐败并没有被完全杜绝。至少在朱元璋看来,显然没有达到他希望的效果。贪官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生一茬,难怪朱元璋苦恼不已地质问:“奈何朝杀而暮犯?”从其登基到驾崩,贪腐现象始终未绝。洪武十九年(1386),朱元璋说,自开国以来,浙江、江西、两广、福建等地所设地方官员,没有一个能够做满一任,往往等不到期满考核,就不免贪赃事发。以至于出现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就是官员被判了死刑、流放,但还没有执行的,可继续留任办公,公务办完后再杀、再流放。堂堂衙门,竟出现了犯人审犯人的奇观。

朱元璋反腐如此心狠,为何官员们还是朝杀而暮犯?

郭桓案爆发后,几万人被杀,一些罪行轻一点的案犯,即使没有被杀,但也受到了肌体残害的处罚。这些刑余之人是否真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呢?龙江卫仓官康名远,暗通户部官郭桓等盗卖仓粮,已经被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但仍留在仓里工作。就在康名远受刑半年不到的时间里,有个进士到龙江卫仓库去放粮,早上他发出了200根筹码。到了晚上去收时却收到了203根,也就是说有3根筹码的官仓粮食被接筹的小仓官康名远给浑水摸鱼地“贪污”了,他将偷出放粮筹码转卖给大约半年前同样一起受过刑的“难兄难弟”小仓官费祜,用来盗支官仓粮食。

当时那位去龙江卫放粮的进士实在气愤不已,当场斥责了他们的奸顽恶行,并把它给揭发了出来。朱元璋听说后哭笑不得,颇为无奈地说:“我用的刑罚已经够残酷了,听到的或看到的人都应该引以为戒了。可谁能想到,康名远这等奸顽小人面目给毁了,肌体残疾了。可他们的恶行还是没改,还在盗卖官粮,对于这样的凶顽之徒,我还有什么法子去惩治他们呢?”

朱元璋反腐如此心狠,为何官员们还是朝杀而暮犯?

朱元璋的高压政策确实使官员如履薄冰,有所收敛,但贪污者前仆后继的现象也说明其政策治标难治本。在古代的皇权专制制度下,是人治不是法治。朱元璋虽然制定了许多法律,但在实际执行中,常常是法外有法,法外用刑。具有法律效力的《大诰》要比《大明律》刑罚更重。而且,朱元璋“喜怒无常”,并以喜怒加刑赏,随意定法、改法,脱口下诏,随便施刑,造成了滥杀、冤杀的严重后果。朱元璋曾跟皇位继承人朱允炆说道:“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乱世用重典,但是这种反腐是在缺乏法治和相应的预防腐败机制的基础上,起不到持续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反弹。不仅如此,“重典治吏”的政策相当程度上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混乱,影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朱元璋过世后,明朝的反腐自然就“人亡政息”,贪腐现象更是变本加厉了。《大诰》这套当年风靡全国的丛书,在朱元璋死后就迅速消失在历史舞台上,而他创造的赋予百姓捉拿污吏的权力,同样也被其后代所抛弃。

标签:朱元璋 没有 洪武 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