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出土于曾侯乙墓,它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器身雕刻成鸳鸯身体的形状,上面还用红漆描绘出羽毛的纹饰。彩漆木雕鸳鸯形盒既是中国古代漆器制作最高工艺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是第三批进制出境文物。
鸳鸯的颈下有一个圆柱形的榫,头部由此插入器身后,还可以自由旋转,鸳鸯的尾部平伸,翅膀上翘,双足作蜷卧状,形象十分生动。
曾侯乙墓西室有十三具陪葬棺,每口棺内都有一具人骨架,均为女性,彩漆木雕鸳鸯形盒的头部就是在西室的二号陪葬棺内找到的,据推测。这口棺内的女子应该就是鸳鸯盒的主人,而这个鸳鸯盒可能是她的化妆盒,是作为她的心爱之物随葬的。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腹部两侧分别有两个长方形的框,两个方框大小一致,框内绘有两幅精致的漆画,一面画着一个长着鸟头的乐师,背对着乐器在演奏,另一面描绘有两个打扮成怪兽模样的人,一个人在击鼓,另一个人甩着长袖在跳舞,这两幅画上所描绘的内容与同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978年对曾侯乙墓的发掘是楚国漆器的又一重要发现,发现有五千多件漆器,胎骨基本上是用一整块木板斫制或剜凿而成,纹饰主要有浮雕或透雕及彩绘,多是黑地朱漆或黑地金漆,其中以二十八宿衣箱和鸳鸯形盒最具有代表性。
战国漆器
战国是中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战国时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引发的伦理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该时期的漆器工艺得以迅速发展。漆的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其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器内涂朱红,明快热烈;外髹黑漆,沉寂凝重,红黑对比,衬托出漆器的典雅和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器物具有稳健端庄之美。
战国时代漆器工艺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技术,生产规模日趋扩大,成为历史上重要成长时期,漆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漆器的制作已社会化,漆器的使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其轻便、无异味、耐腐蚀、保暖隔热的特性已被人们普遍认知。漆器制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阶层。从墓葬出土的文物来看,显示统治者地位的陪葬品中,漆器逐渐增多,而青铜器逐渐减少,这说明当时漆器工艺已相当成熟。
战国漆器中,以楚国漆器最为重要,其发现地点最多,出土的品种最丰富,数量最大。
楚国漆器的发现地点遍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其中以湖北出土漆器的地点为最多。湖北境内以江陵为中心,有天星观、马山、雨台山、望山、拍马山、藤店、沙冢、张家山、李家台、葛城寺、云梦珍珠坡等地;湖南境内有长沙左家公山、杨家湾、五里碑、子弹库、仰天湖、扫把塘等地;其他地点有河南信阳长台关、安徽寿县赵家老孤堆等地。在所有的楚国漆器中,尤以江陵、长沙、信阳、随州的发现最为著名,也最能反映楚国漆器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