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有些节日是几个民族共有的。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以古尔邦节、肉孜节(回族分别称为宰牲节、开斋节)为盛大的节日,家家准备丰盛的食物,互致问候,歌舞欢庆。两节均源于伊斯兰教。“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

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戒月。成年健康的穆斯林应封斋,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等。斋月结束后的第二天(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即为肉孜节。古尔邦节是在肉孜节后第70天(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举行。“古尔邦”是阿拉伯语,意为“献牲”。传说先知易卜拉欣常大量宰牲献祭,安拉为考验其忠诚,梦中启示他宰杀儿子易司马仪献祭。当易卜拉欣欲忠实地执行命令时,安拉又命天神送来一只羊代替。古阿拉伯人依此传说每年在该日宰羊献祭,伊斯兰教将此日定为宰牲节。在新疆,通用汉语的回、东乡等族以开斋节为大节,维吾尔、哈萨克等族以古尔邦节为大节。

哈萨克、柯尔克孜人把汉族农历中春分那天(阳历3月22日前后)作为元旦,称“诺如孜节”。节日这天,人们互相拜节,吃小麦、大麦等7种食物做成的“诺如孜饭”,举行各种文娱活动,辞旧迎新,预祝丰收。塔吉克人的“诺如孜节”又称“肖公巴哈节”,节期3天。

汉、蒙古、锡伯、满、达斡尔等民族都以春节为最大节日。蒙古人在除夕吃团圆饭,向老人拜年,吃肉喝酒,彻夜不眠。次日天亮后,家家摆羊头,请老人祝福后,将羊头切开,向天地敬酒,然后才开始到亲友家拜年。

有些节日还与民族特殊的历史经历有关。新疆锡伯族的西迁节,是为了纪念锡伯人从东北长途跋涉到新疆伊犁地区,节期在农历四月十八日。1764年的这一天,西迁的锡伯人向骨肉同胞告别,踏上漫长的征程。每年的西迁节,锡伯人都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进行各种传统文娱活动。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一年一度的大型娱乐活动,也被视为盛大的节日。在每年七、八月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过去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诵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等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组织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各民族共同欢度节庆在新疆已成为风尚,在古尔邦节、肉孜节期间,汉、蒙古、锡伯等族群众向过节的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族群众问好祝福。在春节,许多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也到汉族同事家里拜年问候。临近中秋节,各族儿童都会希望品尝到月饼,清真月饼在新疆的月饼市场占有重要份额。

拓展阅读:

新疆主要少数民族的宗教与节日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在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拜火教)和佛教,11世纪后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中的正统派(逊尼派),少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中的依鄯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了上层宗教人士干涉司法(如设立宗教法庭)、干涉教育、征收宗教捐税(如吾守尔、扎卡特、卡斯布里)等特权,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法律保护。

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亦称库尔班节或献牲节)、诺鲁孜节。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最为隆重,信教群众家家炸油馓子,很多人家宰羊杀鸡。节日开始,男女老幼芽上新衣互相拜节,互致节日的祝贺。

【哈萨克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的毡房。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等。他们制做的马奶子是名贵的饮料。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多用冬羊皮缝制大衣,不挂布面。妇女夏天穿长的花布连衣裙,冬季外罩对襟棉大衣。牧民冬季戴三叶帽,热天则扎用三角布制的头巾。妇女头戴白布盖头,盖头外披白布大头巾,头巾左上端上佩带一件首饰,并戴耳环、戒指和手镯。哈萨克族人民热情好客。对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给以殷勤招待。

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诺鲁孜”节,时间在旧历正月,过节的那一天,互相祝贺,有如汉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每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哈萨克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有些牧民仍保留着萨满教的残余。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先民曾信仰过祆教、佛教,从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时代就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历史上伊斯兰教对鸟孜别克族的致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自18世纪以来,乌孜别克人在喀什、莎车、伊犁、奇台等建造了宏伟的清真寺。

重要节日也是“开斋节”、“古尔邦节”。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居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斋,不朝觐。一般群众仅在节日礼拜。宗教首领称“依禅”。各户教徒世代信从某一依禅及其世袭的继承者。

民族和宗教的节日有古尔邦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巴罗提节、肉孜节、台合木兹瓦目脱节(播种节)、兹完尔节(引水节)等。塔吉克族的节日都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时间在每年青草就要萌芽的公历3月。家家大搞卫生清洁工作。一清早,由小孩牵一黄牛到屋内绕行一圈。主人向牛背撒面粉,喂少许饼后牵出。接着,全家鱼贯而入。然后互相幸访祝贺。妇女们要给来宾的左肩上撒面粉,以示吉祥。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最初是崇拜图腾。有名的图腾是雪豹和牛。除此,还信仰“乌买”女神。信奉祖先和天神,他们朝南方祷告,崇拜太阳,认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转信伊斯兰教,属于正统的逊尼派。在东北部分柯尔克孜族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等节日。过节时,男女均着新衣,并以茶水、油果等互相招待。

【锡伯族】

锡伯族人民因为不断迁徙,因此吸收了不同的外来文化,信奉萨满教、喇嘛教。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他们也信奉“关公”、“周仓”等神。最有趣的是盛童訾内太平寺(俗称“锡伯家庙”),本为喇嘛寺,但除了供奉三世佛、十八罗汉外,又塑有关公、周孚等偶象。西迁的锡伯族也曾信奉喇嘛教。同时也供奉孔子、关帝、娘娘等神位。祭祀祖先也占有重要地位。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满族大略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但是,过节的方式不大一样。如端午节,他们有泼水、叨羊、赛马或郊游等活动。此外,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从东迁往新疆的纪念日,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俗诸方面都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塔塔尔族伊斯兰教徒,必须按规定时间程序进行宗教活动:每天做五次“乃玛子”念经;每星期五要到礼拜寺作一次礼拜。封建统治阶级曾利用宗教征收各种捐税,设立宗教法庭,压榨劳动人民。解放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撒班节”(又称“犁头节”)。特别是“撤班节”十分隆重,每年6月20日到25日在农忙间歇举行,在这几天里,塔塔尔族人民载歌载舞,举行各种体育比赛,欢庆节日。

【撤拉族】

撤拉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清朝前,教内无派别,是单纯的“逊尼派”。清朝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开始了教派的划分,教派较多,虽然曾有老教、老新教、新教、新新教之分,但是在基本信仰上并无不同,只是对教义、教律有不同解释或仅礼仪细节稍有差异。封建统治阶级常利用这些不同教派挑起不同教派群众间的纠纷以至械斗,给劳动人民造成了很大灾难。解放后,撤拉族人民获得宗教信仰自由。


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此外,撒拉族还有·些节日:转“拜拉特夜”节,在斋月前第15天夜举行,各家各户邀请阿訇到家诵经。“法蒂玛”节,在斋月的第12天纪念穆罕默德的女儿——一法蒂玛。一般只有成年妇女参加,每7人凑在一起主持一年一度的“法蒂玛”节。“盖德尔”节在斋月的第27日举行,也称“小开斋节”,以一个“孔木散”为单位制作麦仁饭、油香、包子等,请阿訇、满拉到家中念经,准备开斋。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标签:节日 伊斯兰教 信仰 古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