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但古人相亲就没有这么尴尬难堪。既然生活圈子太小不容易找到心仪的对象,我们不妨跟古人学学相亲的智慧。

古代人是如何相亲的

古人怎么相亲

很多人印象中,古人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盲婚哑嫁的情况不要太多。可归根到底,古人也希望儿女能够获得幸福,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有时也给子女“开开后门”。先秦时期,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解决人口问题,国家在每年的仲春二月举办相亲大会。30岁未娶的男子和20岁未嫁的女子,都可以来参加。遇到有缘人就互送芍药花,既风雅又能表达情意。

没得到花的人,也没有被拒绝的尴尬,接着寻下一个有缘人便是,含蓄的确是一种智慧。唐宋时流行民间相亲,每年有三个固定节日专门相亲。除了大家熟悉的元宵节、还有“三月三”上巳节、以及“同年大会”。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这一天,年轻的小伙子和不轻易出门的贵族女子纷纷外出踏青。他们常在河畔嬉戏、插柳赏花,大诗人杜甫写诗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而男子也分坐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以曲水流觞的方式吸引意中人。如果双方对上眼了则一起漫步灞上,折柳相赠。这是西周仲春相亲习俗的隔代延续,只不过由送芍药,改成了折柳。

“同年大会”就是新科进士发榜日,每到这一天,京城里权贵家的小姐们,纷纷低调出行,到曲江边偷看新科进士们饮酒聚会,遇到合眼缘的,就向家里父母汇报,再由父母安排提亲。由于婚娶是大事,唐宋之际又把“三媒六聘”写入了法律,从事职业媒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宋代,职业媒人演变成了男女相亲、求娶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事有弊就有利。职业媒人作为第三方,虽然存在多收某方的钱,对某方的实际情况进行美化的行为,但也确实给男女双方的婚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宋代婚姻的纳采阶段,一切男女两家的交往都是由媒人来从中周旋通报的,避免一方拒绝,给另一方带来的尴尬。

TVB《金牌冰人》电视剧剧照在纳采阶段,男家通过媒人口头或书面向女家求婚。如苏轼为孙符所撰求婚启:“结缡早岁,已联昆弟之姻亲;垂白南荒,尚念子孙之嫁娶。敢凭良妁,往欸高闳”。女家如有意,便会“婚娶之礼,先凭媒氏,以草帖子通于男家”,男女两家会以草帖问卜或祷忏后互回草帖。纳币阶段,在宋代又俗称定婚或定帖。“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各以色彩衬盘、安定帖送过,方为定论”。互换定帖之后,并不意味着这桩婚事可以板上钉钉。男方还会借由媒人牵线,相看女方,中意则送彩缎二匹,称“压惊”;如中意就用一根金钗插于女发中,曰“插钗”,这门婚事才算确定下来了。

划重点,宋代的时候即使婚事不成,男女双方也不会相互挖苦吐槽,还要赠送礼物表示尊重和感谢。

《事林广记》卷十、《翰墨全书》记载的宋代婚书格式按照习俗,女家在接受定礼后,要回送定礼。南宋景定年间郑氏的一封回定礼物状,提到了给媒人的酬谢金,“媒氏生金条纱四匹,官楮二百千省”。还要择日则送聘时,准备鹅酒,、羊酒请媒人喝,讲究的人家还要准备“媒箱、段匹、盘盏、官楮、花红礼合惠之”。在宋代,嫁女儿要比娶媳妇花钱,这就导致一些家庭在拮据的情况下,耽误女儿出嫁的年龄,导致“大龄剩女”出现。为了缓解社会问题,有些士大夫会出钱资助嫁女,还有些官吏鉴于辖区内贫女婢女婚嫁困难,便助其代为临时媒人择配。《宋史》记载窦禹钧曾经对“亲戚故旧孤贵有女未能嫁者,出金嫁之,凡二十八人”。

明清还有一种“相亲”习俗,媒人带男方去女方家,女方不出面,在闺房里观察男方的行为举止。如果感觉合适,就会出来给男方倒茶;感觉不合适,便不出闺房,人们已经心照不宣知道这门婚事不成了。男方虽然遗憾,但也能进退有据,不失尊严。会化解尴尬是智慧相亲成功其实是概率事件,人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也有着被拒绝的机会。历朝历代的古人,秉着真诚认真的态度,用含蓄又巧妙的理解,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尴尬和伤害。即使是在感情不成的时候,也为对方保有了体面和自尊,有时能否为别人多别人考虑一点,恰恰能看出这个人的修养与为人处世的智慧。虽然我们现代人相亲已经不需要沿用各种繁琐的礼仪,但能汲取古人在相亲礼仪中的内涵与智慧,将会帮你在相亲中化解尴尬,帮你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标签:相亲 媒人 古人 尴尬 宋代